当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许多人都认识到了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日常生活中却难以转化为持续性的健康行为习惯。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主题下,健康社区建设正是全方位推动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终极目标是让健康融入日常生活,推动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健康”。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础单元,健康社区建设通过营造支持性环境,使居民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康习惯。基于此,文章将分析社区健康教育影响居民行为的内在机制,结合武汉的健康实践案例,助力全民健康管理能力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
一、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促进健康行为形成
社区健康教育把专业医疗知识转化为生活语言,能够让健康理念自然融入社区环境。工作人员通过在宣传栏用醒目图示展示每日蔬菜摄入量,在楼道张贴图文解释血压正常范围;广播播放三分钟健康提示,让居民买菜时、上下楼、做家务时反复接触健康行为养成信息,从而无形中记住低盐饮食的标准数值,深刻认识到吸烟对肺部的损伤,从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健康教育不只是告诉居民“应该做什么”还应当清晰展示行为与健康的内在联系,社区健康工作人员可使用透明血管模型演示高油饮食如何堵塞血液流通,让居民亲眼看到糖分积累对器官的伤害,让认知从理论层面进入感受层。当健康行为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居民就能够逐渐养成查看食品标签的习惯,主动安排年度体检,持续进行健康管理,为构建健康社区奠定坚实基础。
武汉全民健身中心社区运动健康中心(2023—2024年上半年)在周边社区举办了3场科学健身大讲堂、2场体质检测解读会及1次体医融合专项活动,显著提升了居民科学健身认知与参与度。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举办的活动——体质检测与社卫中心参与结合是“智慧化健康管理”和“让健康融入日常生活”的具体尝试,帮助居民理解自身状况,引导科学运动。同时,与社区、学校、单位的合作形成了“邻里互助”式的推广与服务网络,使健康促进成为社区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行动,从而将健康知识和行为从被动接受转化为居民主动参与和日常实践。
二、增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传统的社区健康宣教常停留于疾病知识的传递,现代社区教育注重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认知,工作人员常常会在健康讲座中以对话方式引导居民反思自身的生活习惯与慢性病的关联,让居民在填写健康风险评估表中直观看到行为选择带来的长期影响,以此来打破以往所持“健康属于医疗范畴”的这一固有观念,逐步认识到日常饮食选择、运动频率、情绪调节都是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明确认识到二者的关联之后,居民开始主动关注食物营养成分标签、每周固定运动锻炼,开始将健康行为视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行动明确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作为核心指标,强调疾病预防和健康前端管理,社区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健康教育直接承担着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居民“主动健康”能力的使命。同时,新时代人民幸福观不仅追求物质富足,更注重生命质量和健康自主权。社区健康教育通过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能力,使个体在掌握自身健康的过程中获得尊严感与幸福感,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具体体现。
社区健康教育中,居民通过参与式学习可理解行为与健康的深层关联,主动进行健康管理;社区提供的健康信息甄别、生理指标自测等技能提升使居民优化健康决策的能力。未来,社区健康教育需开发智能健康助手等数字工具,实现健康行为的动态监测与个性化指导;同时,应重点探索老龄化背景下健康教育模式的调整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提高整体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
(作者系中共武汉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