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4日
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陈奇 李振浩
  新时代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是原有的保障型资助模式重物质帮助、轻能力培养的问题逐渐显现,一些学生还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用系统思维构建资助育人体系,最终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有效循环。
  强化思政教育引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第一,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在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感恩教育,在助学贷款申请办理中,讲好国家资助故事,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第二,制定分阶段培养方案,建立“筑基、固本、铸魂”三层递进式培养模式,通过适应性培训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夯实困难学生思想根基;将时代使命担当、工匠精神传承等融入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中,引导学生坚定报国信念;通过参与乡村振兴、实习实践等活动,强化家国情怀教育,锤炼坚定理想信念。第三,建设多样化教育平台,形成“网络平台+实践基地”双重教育载体,线上用好易班等新媒体工具推送相关思政资源,线下建设好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统一起来。
  推进品格培育实践,厚植感恩反哺意识。第一,建立感恩回馈良性循环,探索“公益积分银行”模式,把志愿服务时间、学习互助行为转化为可计算的发展分数,让受助优秀学生组成“资助宣传大使团”,用暑期回乡宣传政策、分享学习经验等实际行动,培养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培养受助学生诚信意识,大力开展资助诚信教育月,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好资助政策两节课,通过签订诚信承诺书等方式引导受助学生增强诚信意识。第三,打造榜样浸润环境,充分宣传好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励志之星、自强之星等榜样的先进事迹,利用好易班等新媒体网络平台,通过拍摄风采视频等方式,积极讲好优秀故事,营造“励志感恩”的校园氛围。
  优化学业提升策略,构建学业帮扶体系。第一,组建学业帮扶团队,发挥好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优秀学子力量,组成学习帮扶团队,为困难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如课程选择、学分修读等,确保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得到有效帮助,形成持续性的成长支持模式。第二,提供学业帮扶资源,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适时为受助学生开设不同培训课程,如基础辅导班、学习技巧培训班等,利用高校学习资源,为困难学生提供从打牢基础到特长培养再到提升专长的全程帮扶。第三,强化信息化支撑,通过整合教务学习成绩、一卡通消费数据、心理健康评估结果等,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直观呈现学生学业画像,精准定位学生成绩薄弱环节,以此有针对性地为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帮扶。
  加强精神帮扶引导,激励学生自立自强。第一,开展“心理资本增值计划”,针对部分学生存在自卑、缺乏上进心的问题,使用思维训练课程、心理辅导小组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第二,建立“分层分类荣誉奖励制度”,针对困难学生在个人成长方面取得进步时,采取荣誉奖励制度,设置不同等级奖励,基础奖如进步奖、阳光奖,中级奖如公益之星奖、科技新锐奖,高级奖如优秀学生奖、奋斗之星奖等,通过举办颁奖活动、事迹分享、媒体报道等形式,增强受助学生荣誉感。第三,成立学生互助小组,组建自强社、学生资助服务总队等团体,充分发挥朋辈力量,通过邀请优秀学长学姐开展考研交流、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谈心谈话会等活动,让受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一起进步。
  创新能力提升模式,搭建多元成长平台。第一,建立“菜单式”技能培训课程,设计“基础技能—通用能力—高阶素养”三层课程,基础课程设置办公软件、语言表达等;通用课程开设领导力、项目管理等;高级课程开发商业计划书写作、创新思维训练等,让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学习方案。第二,开设综合素质训练营,面向全校选拔一批有特长的高年级学生担任“领航员”,定期开展专项训练活动,重点培养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能力,帮助困难学生提高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水平。第三,搭建学校、地方、企业三方联动的实践平台,形成协同育人体系,针对乡村振兴、企业创新等实际需求,成立专项实践资助基金,支持困难学生参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通过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
  完善就业促进机制,打通职业发展通道。第一,构建学习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针对大一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大二开展技能水平测评活动,大三组织企业实地参观,大四重点加强就业培训等内容,建立学生就业跟踪档案,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方案。第二,深化校企合作,联合智能制造、教育、互联网等重点企业建设实习实践基地,为困难学生开设专属实习岗位,通过联合教学、实训培养等方式实现就业高质量匹配。第三,完善分阶段的创业支持机制,为有创业意愿的困难学生提供“项目培育—发展扶持—成果应用”阶梯式帮扶,设立创业基金,配备指导教师、办公场地、政策咨询等服务,重点支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区服务等方向的创业计划,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者。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本文系蚌埠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六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路径研究——以蚌埠学院为例”(2024jyxm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