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本文以尼山圣境文旅项目为例,研究“资源入股+保底分红”契约与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制度互补性创新。实证分析表明,这一双轨制设计有效提升了村民参与度、降低了融资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为文旅产业普惠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一、文旅开发的金融困局与制度突破
文化旅游开发长期面临“产权模糊—融资受限”与“利益分配—乡村阻力”双重困境。根据曲阜市文旅局(2023)统计,三孔景区周边62.7%项目因资产确权不清而融资受阻。山东省文旅纠纷中73.2%涉及土地权属争议,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
尼山圣境作为孔子诞生地的大型文旅项目,创新提出“制度互补性”设计思路,以普惠契约与金融创新互补互促,成功破解了上述困境。理论基础方面,借鉴Aoki(2001)的制度互补性理论与Coa⁃se(1960)的产权理论,探索了权属清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尼山圣境的双轨创新实践
尼山圣境位于山东济宁曲阜市,总投资约100亿元,覆盖周庄村等7个行政村。项目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普惠契约创新
项目实施“村民资源入股+保底分红”模式。村民以土地使用权、宅基地及传统技艺等经评估后入股项目公司,持股比例达31.7%。设计“保底收益率6%+超额利润分成”双层回报机制,确保村民稳定收益。实践中,村民参与率达85%,户均年增收2.3万元,较传统模式高28.6%,项目纠纷率下降90%以上。
(二)金融工具创新
发行“儒家文化REITs”,总规模3.5亿元。通过建立《尼山圣境文化元素数据库》量化文化价值,构建“文化价值+商业预期+政府支持”三重信用增强体系。文化IP溢价使项目资产估值提升25%,融资成本从传统7.2%降至5.7%,显著提高资本效率。
三、实验验证与机制分析
为科学评估制度效果,2022—2023年在尼山景区进行分区对照实验:
村民参与率:实验组85%,对照组12%,提升73%。
融资成本:实验组5.7%,对照组7.0%,降低18.6%。
开发周期:实验组16个月,对照组27个月,缩短40.7%。
开发纠纷率:实验组5.2%,对照组31.7%,降低83.6%。
实验揭示了两大作用机制:一是文化增信效应,通过对儒家文化IP的系统量化,降低金融机构决策的信息不对称,优化融资条件;二是期权激励效应,“保底分红”构成典型期权结构,有效激励村民支持项目,将违约率从35%降至8%。
四、普惠型文旅金融的推广路径
基于尼山经验,提出三项政策建议:
(一)构建“文旅普惠金融合约标准”
建立文化资源评估体系,明确项目预留不低于30%收益权用于村民分红,基础分红率不低于存款利率1.2倍,并设定开发强度管控标准。济宁市已将相关经验纳入《济宁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条例》(征求意见稿)。
(二)试点“文旅金融监管沙盒”
允许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权、文化IP预期收益权纳入质押范围;探索文旅数据资产融资;建立文旅项目风险补偿机制。根据《济宁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曲阜市被定位为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金融、旅游金融建设。
(三)创新财政金融协同工具
由省级财政牵头设立文旅PPP风险补偿基金;推广文化预期收益权ABS,参照深圳文交所2023年汉唐文旅ABS案例;设计村民风险对冲工具,增强普惠契约抗风险能力。
尼山圣境实践证明,制度互补性设计可有效解决文旅开发中普惠发展与资本效率双重难题。通过“确权—量化—金融化—普惠化”路径,形成中国特色文旅发展模式。建议国家层面将文旅金融创新纳入发展规划,探索文化资产国际标准;地方层面建立创新实验区,完善法律保障;市场和社区层面构建多层次产品体系与参与机制,共促文化遗产保护与普惠发展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泗水县委党校;本文系济宁市政德教育系统研究课题《孔孟故里的产业密码:从尼山圣境看文旅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课题编号:ZDXTKT33)的金融创新方向深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