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从延安实践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杨雨欣
  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而又能不断克服危机绝非偶然。延安时期,面对民族危亡与内部困境,党通过矢志不渝的信仰引领、人民中心的思想践行、团结抗战的精神凝聚、民主作风的制度落实,不仅壮大了自身力量,更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因而,剖析延安实践中蕴含的政党生命力密码,能够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
   一、矢志不渝的信仰
  矢志不渝的信仰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灯塔和奋斗的基石,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信仰,是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求索。在白色恐怖笼罩、遭遇围剿封锁的艰难岁月里,无数革命者甘愿献出生命,用热血践行信仰。夏明翰在英勇就义前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句话,精准浓缩了当时革命者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赵良璋就义前的绝笔信中曾言:“我是带着勇敢与信心就义的。我虽倒了,但顽强的性格仍使我精神永不灭亡。”信仰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这一信仰,指向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实现,致力于让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强,更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为人类发展贡献力量。
  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信仰成为支撑党员和军民保持高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强大动力。延安在当时更是成为追求真理的圣地,吸引着一大批有志青年与知识分子前赴后继越过层层阻碍向延安“朝圣”,他们在这里学习、实践,为理想奋斗。大批有志青年“冲破秘密警察的铁手和封锁线的阻拦,冒着危险”,不远千里来追求延安这块最后的民主政治之地,“因为延安象征着未来”。他们怀揣着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理想,在延安这片革命热土上,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党的革命理想之中,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这种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使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能够凝聚起各方力量,共同应对艰难险阻,为革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抵御诱惑、克服困难的定力。
  二、以人民为本位的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的力量源泉和事业根基,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刻体现对人民大众的关切,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劳动人民的利益。《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延安时期,党始终重视民生工作,在大生产运动中,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当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出要帮毛泽东代耕时,毛泽东说:“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中央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不仅极大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产热情,将昔日的“烂泥湾”改造成了富饶的南泥湾,切实改善了人民生活,更在全党形成“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密切血肉联系。
  延安时期,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民为本位,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号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养分,积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革命事业。人民群众为抗日武装提供物资支持、情报传递、兵员补充等,成为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础。“三大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更加用事实证明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此外,党从始至终、从中央到基层都重视倾听民意,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和需求,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路线。党还广泛开展扫盲运动,注重发展大众文艺,提升群众文化水平。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边,把人民放在心中首位,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因此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种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紧密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褪色,反而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承升华,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核心密码。
  三、团结抗战的精神
  团结抗战是近代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在民族面临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伟大的历史担当,向全中国人民发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以坚决的态度与各种反对和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进行斗争。在边区,中国共产党带领边区人民积极抗战,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坚定推行符合全民族利益的抗日救亡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延安便成为有志于抗日救亡的知识分子所向往的地方。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始终探索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使得正义的光辉洒满了延安每一处角落。
  随着帝国主义的加速侵略,有着强烈民族使命感的中国人迫切希望参与到抗战中来,当时社会所有实践和理论的突出主题都紧紧围绕着抗战展开,而国民党当局却倒行逆施一心剿共,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并武力压制群众自发的爱国行为。尽管国民党对中共曾大肆屠杀并污名化,但中国共产党仍从民族大义出发,依靠党的原则正确冷静地处置,摒弃前嫌“把抗日为最高旗帜”“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积极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维持团结抗战的大局。中国共产党把握住了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将自身发展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赢得了民族道义和广泛的社会支持,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四、民主作风的落实
  民主作风的落实是边区政治清明与活力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积极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党通过实行“三三制”、民主选举等制度,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实现了真正的民主。这种民主制度确保了人民的权益得到保障,也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与重庆国民政府不同,延安是平等、自由和民主的“乐园”,正如毛泽东所说,延安的确不好,树木很少,经费不足;但是延安有民主政治,有政治自由。中国共产党主张以民主的方式来解决各种争论,提倡自由辩论和讨论的风气。相比于国民党统治区的专制、独裁,到处充斥着不平等的特权以及不公平正义的暴行,延安的民主作风让全国各地追求平等、自由、民主的知识分子热血沸腾。
  边区不仅推行民主政治,允许并鼓励党员在组织原则下发表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人们有表达和参政的自由,更坚持从严治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对于党员中有不当行为的情况必须从重处理。思想上,经过整风运动,使党员干部更加坚定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为人民服务更加自觉主动。延安的党员干部不把自己当作特权阶层,以“人民监督政府”来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窑洞对,诠释了“人民公仆”一词的真正内涵。民主作风的落实,营造了相对清明、开放、有活力的政治生态,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延安的民主、进步形象也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从而不断扩大党的影响力和同盟军。
  当我们穿透历史迷雾审视延安实践的精神内核,会发现其蕴含的政党生命力密码。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一个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将自身使命与民族复兴绑定,始终以真理力量引领实践、以实践力量丰富真理的政党,必然能够穿越一切风浪,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能”的深层逻辑,也是理解其百年奋斗史的关键锁钥。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