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情感管理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孙长庚 李楠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语境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情感生态挑战。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价值多元且信息爆炸的数字化时代,其情感需求展现出复杂性、个性化与动态化的鲜明特征,使得传统以制度约束为主的管理模式,在面对学生内心深处的成长困惑时显得力不从心。情感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精神桥梁,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切入点。本文从情感管理视域出发,聚焦构建情感沟通渠道、组织情感教育活动、营造情感支持环境三大策略,力求破解学生管理中“情感缺位”的现实难题,为培育既具备专业能力又拥有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参照并开辟实践路径。
   一、构建情感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情感状态
  高校应构建情感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情感状态,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沟通平台。线上,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QQ群等载体开设专门的情感交流板块,开设匿名留言功能,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困惑与诉求,同时安排专人定期查看并梳理留言内容,动态捕捉学生的情感信号。线下,高校要建立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的定期面谈制度,将温馨舒适的谈心室作为交流阵地,每周至少安排一次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敞开心扉;每月组织班级情感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情感经历和体验,促进情感交流与理解,同时管理者也能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感动态。
   二、组织情感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情感管理能力
  为提升学生情感管理能力,高校可从多维度组织情感教育活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高校可将情感管理专题课程设为选修课,精心规划情绪识别、表达、压力应对等核心模块,借助案例教学与角色扮演,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情感管理技巧。在知识拓展层面,邀请心理学专家、教育工作者定期进校开展讲座,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享,开阔学生视野。在实践活动环节,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感知情绪,组织情绪日记撰写分享会,鼓励自我剖析,举办情感沟通工作坊,强化学生在真实场景下的情感调节与沟通能力。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情感管理能力。
  三、营造情感支持环境,增强学生情感归属体验
  高校应多管齐下,为学生营造情感支持环境。校园硬件设施方面,增设“情绪树洞室”私密空间,放置舒适座椅,设置涂鸦墙,配备音乐播放设备,方便学生释放情绪。在公共区域打造文化长廊,陈列学生创作的情感主题艺术作品,提升认同感。师生互动层面,推行“双导师制”,除学业导师外,为每位学生配备情感导师,定期开展一对一约谈,记录情感动态;设立“师生交流日”,组织茶话会、户外野餐等活动,增进师生情谊。学生社交引导方面,鼓励社团开展“匿名书信漂流”“宿舍文化节”等情感联结项目,促进不同班级、专业学生互动交流;组建朋辈互助小组,选拔培训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聚会、经验分享,让学生在同伴群体中获得情感共鸣与支持,进而构建起全方位的校园情感支持网络。
  情感管理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策略,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重构。高校可通过搭建情感沟通桥梁、开展浸润式情感教育、营造有温度的支持性环境,在制度约束与人文关怀间找准平衡,促使管理过程升华为情感互动、价值共鸣与心灵滋养的生命历程。这些策略既有助于破解大学生情感认知偏差、人际疏离等成长困境,又能为高等教育注入情感育人的精神内核。不容忽视的是,情感管理的实践效能需在动态化、差异化的教育情境中持续检验与完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时代情感管理的技术赋能路径,以及情感教育与专业培养的深度耦合机制,让情感的力量切实成为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持久动能。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