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枫桥经验”赋能济宁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王倩
  一、德法共治机制对交易成本的抑制效应
  济宁市创新构建“德法共治”基层治理体系,形成显著的交易成本抑制效应。依托“和为贵调解室”“乡贤评理堂”等特色载体,将儒家“无讼”理念转化为制度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2023年,在深化诉源治理改革的政策导向下,依据《2023年度司法运行白皮书》统计,全市通过诉前调解化解纠纷6.3万件,直接节约司法资源成本达2.8亿元。这种治理创新从道德与法治双轨发力:在德治层面,通过儒家伦理教化提升社会成员自律性,将“忠恕之道”“诚信为本”等价值理念内化为行为准则,有效减少经济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法治层面,以完备的法律体系明确行为边界,增强社会预期稳定性,降低契约执行风险。经测算,该模式使民事纠纷解决的平均成本降低62%,执行效率提升45%,实现了社会治理的帕累托改进。这种德法共治机制打破了传统治理中德治与法治的二元对立,构建起互补共生的新型治理关系,为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供了现实方案。
  二、社会信任资本的增值与经济转化路径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济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构建起以伦理信任为内核的社会资本网络。在曲阜尼山镇,村民依托儒家“睦邻友善”理念组建文旅合作社,2023年实现营收1.2亿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4.3万元。这种社会资本通过三个维度实现增值:横向维度促进民间经济合作,降低信息不对称与监督成本;纵向维度增强政府与民众互信,使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提升30%;网络维度形成“儒家文化+善治”区域品牌效应,2022—2023年累计吸引文旅项目投资18.6亿元。计量分析显示,社会信任度每提升1个单位,区域GDP增长率提高0.32个百分点,证实了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正向作用。这表明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具有社会治理价值,更能够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三、数字治理驱动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
  在数字政府建设与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济宁市依托“智慧治理平台”探索数字治理新路径。据济宁市大数据局《智慧治理平台建设与应用成效报告(2023)》,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将矛盾风险预警准确率提升至85%,并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信用积分体系,创新“治理资源代币化”机制,实现治理资源量化评估与精准投放。这一实践本质是治理资源的市场化重构。平台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参照金融市场风险定价逻辑,将资源向高风险区域与关键领域倾斜。同时,推动治理数据与经济数据深度融合,既以经济数据分析预判社会矛盾,又借助治理数据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治理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济宁市的数字治理模式打破传统资源配置局限,构建起数据驱动、精准高效的基层治理资源配置新范式,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与实践经验。
  济宁的实践表明,将儒家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手段相结合,能够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更通过交易成本降低、社会信任资本积累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治理效能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和理论范式。
  (作者单位:中共泗水县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山东省济宁市党校系统课题《从孔孟之道到法治之基:“枫桥经验”在济宁基层治理的融合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