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吴龙迪 王前锋 记者 方大燕)传统养殖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抵御市场风险?富县以降本增效、资源循环利用为抓手,在养殖业转型升级中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富县茶坊街道罗家塔村的澳洲龙虾养殖基地,60亩水域内,20万尾澳洲蓝龙虾、2万尾中华绒螯蟹、1万只中华鳖及1万尾商品肉鱼在智慧监测系统的实时管控下健康生长。为延伸产业链条,该基地于2025年5月建成水产品冷藏保鲜冷库和初加工厂房,构建起“捕捞—加工—存储—冷链运输”一体化体系,有效保障了产品品质与供应效率。
“水产品初加工产生的内脏、鱼骨等边角料,经粉碎和无害化处理后可直接用于虾蟹甲鱼的喂养,既提升了养殖品质,又降低了饲料成本。”富县丰琳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建林介绍,这种循环利用模式每年可节省饲料7至8吨,折合成本2.4万元。同时,基地引入废水处理设备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不仅进一步压减养殖成本,还带动罗家塔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4万元。
54公里外的张村驿镇下河湾村,草畜一体化设施养殖基地里,206只山羊活力十足。“传统舍饲模式下,这些羊日均饲料支出近800元。面对市场波动,必须从降本增效破题。”张村驿镇副镇长、下河湾村包村片长王闫超说。
下河湾村依托当地玉米种植优势,回收每年产生的500多吨玉米秸秆作为饲料。与外购18元/捆(约50斤)的标准草料相比,秸秆回收成本大幅降低,配套购置的粉碎打捆机仅用一年便收回成本并实现节支。基地还利用20亩闲置地种植苜蓿,结合羊粪废弃物还田形成生态循环链,加之2025年续建的防疫检疫通道,实现了绿色养殖与资源高效利用。
“我们还收集当地黑花生种植产生的废弃花生蔓作为补充饲料,丰富了羊的食谱,提升了出栏质量。”基地负责人张更林表示,通过系列措施,单羊日饲料成本从3.7元降至1.8元,年节约成本约12万元,带动下河湾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25年有望突破30万元。目前,基地正计划与农户合作开展羊只繁育,采取“基地供种、农户养殖、二八分成(农户占八成)”模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富县养殖业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以资源循环利用实现降本增效,既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又推动了集体经济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本。这种看似“抠门”的发展理念,实则是对绿色发展、高效发展的生动诠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