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4日
勤“茧”致富有“丝”路
记者 刘小艳 通讯员 张伟 申壮
    ● 冯莉萍(左)和刘艳芬(右)查看桑蚕生长情况

  近日,延川县桑蚕产业迎来丰收季,从桑园采摘到蚕室管理,从技术指导到夜间收购,全产业链条高效运转,展现出特色农业的蓬勃生机。
  “领头雁”带头 趟出致富路
  关庄镇王家沟行政村的桑蚕养殖基地里,村党支部书记冯莉萍正带领村民们参观养殖情况,作为产业的“领头雁”,她用实际行动带动村民走上特色养殖致富路。
  为让村民们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冯莉萍不仅带头学习,更主动担起技术员职责。从蚕室消毒、日常喂养到病虫害防治,她将每个技术要点拆解细化,手把手教给村民,确保大家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进入生长关键期,桑叶需求量剧增,冯莉萍又组织村民集中采摘,确保桑叶供应及时。傍晚的桑树林中,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与村民一同劳作,欢声笑语中满载丰收期盼。
  “去年9月村里开始养蚕,起初大家担心养不好、收益差、卖不动。”冯莉萍说,“我作为党员,率先养了两张蚕茧,卖了6700多元。看到收益不错,今年成功带动了6户村民加入。”
   “智囊团”护航 养出“金蚕宝”
  “延川地处陕北,窑洞结构优势明显,温度在二十三四度,非常适合大蚕生长。”大禹街道贺土坪行政村的蚕室内,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特聘桑蚕技术员任长征正耐心讲解关键技术要点。作为苏陕协作机制下特聘的专业人才,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蚕室中。
  与此同时,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副主任刘艳芬也来到桑蚕养殖一线,针对全县蚕桑养殖及桑叶种植开展技术指导。在蚕室,她仔细查看蚕宝宝生长状况,询问日常喂养、病虫害防治等情况,针对温湿度调控、投喂频率、分龄管理给出具体建议。在桑园,她围绕桑树修剪、水肥管理、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向种植户讲解科学管护方法,强调优质桑叶对蚕茧品质的关键作用,指导大家通过精细化种植提高桑叶产量与质量。
  “ 目前全县主要推广‘选792’和‘ 育711’两个桑树品种。”刘艳芬介绍,“采摘要讲究从上往下采摘。小蚕期采上部叶,大蚕期采营养更丰富的下部叶,时间宜选在上午或晚上。”
  “在小蚕期,技术员一天跑两趟指导,服务态度特别好。”村民白瑞冬感激地说,“去年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养了3张蚕,大约卖了1.3万元。这对我们农民来说,是笔不错的收入。”
  收购商上门 带出好“钱”景
  延川县蚕茧收购点更是热闹非凡。来自江苏的收购商带着诚意远道而来,收购从午后一直延续到深夜,几个村子的村民们分批将自家蚕茧运来,在忙碌与欢笑中收获辛勤的回报。
  “我们特意从江苏来到延川收购蚕茧,这里的蚕茧良茧率高、质量好、产量大。”收购商肖干说,“今年收购价每公斤68元,第一批已收约3500公斤,预计总量将达1.1万公斤。”
  阳光下,村民们肩扛手抬,送来一筐筐雪白饱满的蚕茧。过秤、登记、装车,秩序井然。随着夜幕降临,收购点的灯光照亮了大家忙碌的身影。江苏收购商一边仔细检查蚕茧品质,一边加快称重打包的速度。直到深夜,村民们揣着沉甸甸的钞票,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我今年养了5张蚕,大约300多公斤,卖了2万多块钱。”村民张卫生笑着说:“效益还可以,27天就能见收益,上手也容易。”
  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技术专家扎根田间,苏陕协作持续赋能——多方合力下,小小蚕茧化身“致富茧”,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全县现有桑园1.6万亩,覆盖六镇一街。根据茧商反馈,今年茧质量非常好。”刘艳芬告诉记者,第二批蚕计划从7月下旬开始养殖,全年计划养蚕1000张,生产蚕茧60吨,预计收入500万元。为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县里已引入蚕种培育及蚕茧、桑叶、桑枝收购加工企业,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共同驱动下,延川桑蚕产业已形成规模效应,成为农户增收的“致富产业”。当前,全县正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种桑—养蚕—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让传统桑蚕业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