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华平(左)查看果树长势 七月富县,烈日灼灼。富县牛武镇八条硷村的果园里,辛华平老汉蹲在田垄上,汗珠顺着古铜色脸颊滑落,渗入脚下新翻的黄土。这双布满老茧的手、这张刻满皱纹的脸,见证着他家15亩果园的丰收:去年8.5万斤苹果,卖出29万元。
抬眼望去,4200亩苹果林如绿色浪潮,在八条硷村的沟峁间铺展。山风掠过,青果的微涩气息中,传来辛老汉的爽朗笑声:“树疏了,风通了,光照足了,虫害少了,果子甜度一个劲往上增!老果园又成了‘金疙瘩’!”
在富县牛武川的山坳间,八条硷村的名字已与浓郁果香、崭新村貌紧密相连,成为“千万工程”在黄土高原富县结出的饱满果实。
金果飘香里的共赢之道
村集体打造的“3332”模式苹果示范园,与传统果园景象迥异:果树行列疏朗,阳光洒满枝叶;行间垄垄豆苗、蔬菜生机勃勃。
“豆菜轮茬,既养地又增收!”辛华平说,这一模式藏着集体与农户的共赢智慧——村集体统一建设高标准果园,果农有偿承包,收益分期回馈集体。
15年来,村集体累计收益90万元,年均6万元,集体经济“血脉”愈发畅通。
“ 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更成了果农的坚实依靠:农资统购降本15%,劳力统招省支10%,果品统销溢价15%。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老果农们尝到科学种果的甜头。
“明年我要再改5亩老园,建矮化密植新园。”辛华平的期待,源自专家田间“问诊”与外出学习的启发。
椒香小院里的欢声笑语
八条硷的空气中,苹果香是主调,花椒的辛香也格外浓郁。在村民温玉彩家的小院里,房前屋后的花椒树挂满红玛瑙般的果实:“谁管护、谁受益,村集体统一收销,收益按比例分。”
这不起眼的庭院经济,去年给村集体添了3万元“额外”收入,也鼓了村民腰包。
走在村里,新硬化的沥青路洁净平整,曾如“蜘蛛网”的弱电线缆已入地,乡土微景观旁的新凉亭成了村民休闲“打卡点”。
“凉亭修得好,我们老伙计在这儿打牌聊天,多舒坦。”温玉彩和老人们摇着蒲扇,笑声在树荫里荡漾。
村道旁,分类垃圾桶整齐排列,“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模式高效运转;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正滋养着房前花圃——洁净已融入村庄肌理。
文化广场前的民生细节
傍晚,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富站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前,细数村庄“蝶变”的关键:“支部领着干,把苹果产业当‘金疙瘩’,改老园、升技术,让果子卖好价;把房前屋后变‘聚宝盆’,靠花椒小院增收;把环境治好,村民心气顺了,干劲更足了!”
这份“心气顺、干劲足”体现在细节里:广场旁“15分钟便民服务圈”便利群众,党员志愿者正为老人义务理发;“283211”移风易俗模式让红白喜事开支降了40%;即将启动的“助学基金协会”,将为优秀学子和文明家庭添动力。
“村里事就是家家事!”纳凉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共治共享的心声。
三色图谱里的发展新篇
八条硷的“蝶变”,离不开镇党委、政府的精准施策。
镇政府办公室里,副镇长贺韬指着墙上的果园“三色”管理图介绍:“红色是待更替的残败园,黄色是需提质的丰产园,绿色是科学管理的幼树园,我们给每块地精准‘开方’。”
镇里持续投入项目资金,推进道路翻新、弱电入地、广场升级等基建,建立“镇治乱、村治差、户治脏”长效机制,实现垃圾污水治理、卫生厕所全覆盖。
暮色中,辛华平仍在果园忙碌,查看苹果长势。山风裹挟着花椒香与苹果清气,拂过新硬化的村道,晚归的果农踏着余晖,满载辛劳与希望。
从产业融合到生态宜居,从庭院经济到文明新风。如今,八条硷村正以苹果为笔,蘸着汗水与智慧,在黄土高原书写“千万工程”的富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