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方大燕 通讯员 温巧莉)“张大哥,你看这猪仔毛色多亮,后腿蹬得可有劲儿了。”清晨,当阳光刚爬过吴起街道金佛坪村村口的老杨树,吴起县残联的工作人员就开着小货车,把一头头小猪仔送到了张治武家门口。
掀开笼门,1头半大的猪仔“哼哼”着挤出来,圆滚滚的身子在院子里打了个转,张治武拄着拐杖笑得合不拢嘴:“这下好了,年底就能添笔收入,家里的光景越过越好了。”
这热闹的场景,最近在吴起县的8镇1街道的11个“千万工程”示范村及残疾人监测户家庭轮番上演。
为了让残疾人家庭稳稳攥住“钱袋子”,吴起县残联摸透了大伙儿的心思——养猪技术门槛不高;周期不算太长,见效相对快,能快速给家庭“输血”;猪粪还是农家肥,种养结合,形成小循环;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劳动增收,这份尊严感和成就感,是直接给钱给物替代不了的,是条靠谱的致富路。
于是吴起县残联的工作人员从选种开始就下足了功夫,专门挑了抗病强、长得快的优良品种,还请了畜牧站的技术员跟着跑,送到家时不忘手把手教:“这猪仔小,饲料得掺点玉米粉,每天喂三顿别断水… … ”
在五谷城镇桐寨村,刘林忙着清理猪圈。“县残联不光送猪仔,连防疫针都给打了。”刘林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透着劲儿,“以前总觉得自己帮不上家里,现在守着猪圈就能挣钱,腰杆都直了。”
据吴起县残联理事长庞巧云介绍,本次一共送出680头猪仔,按目前的市场价,光这一项就能帮每户残疾人家庭增收3000元左右。“助残共富促‘千万工程’的核心是共富,残疾人更不能掉队。”她指着送猪队伍里的志愿者说,后续还会组织养殖培训、定期上门问诊,让这些“致富猪”真能帮残疾人过上更踏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