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超”,全称为“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是由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各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个以城市命名的省级业余足球联赛。自今年5月10日开赛以来迅速破圈,逐渐超越了普通体育赛事的范畴,演变为现象级的体育话题。据报道,端午期间的“苏超”联赛,场均观众突破万人,部分场次上座率超过同期中甲联赛。“苏超”第三轮上演的徐州对战宿迁的“楚汉之争”中,现场观众更是达到22198人,创下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现场观赛人数的新纪录。“苏超”为什么能火?这场引人注目的赛事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出圈逻辑?
一是有“硬实力”打底。一方面,江苏有十足的经济底气。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江苏13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GDP百强,且是全国唯一一个全省地级市均属二级财政的省份,这不仅为足球联赛开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也为“苏超”爆火奠定了强劲的消费能力和休闲需求。另一方面,江苏有均衡的区域发展。作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区域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江苏还在文化上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海洋文化各美其美。这种“强而均衡”的发展格局,让“十三太保”底气十足、你争我赶,造就了全省范围内巨大的关注度和参与感。
二是有“软实力”支撑。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相似审美构建了对“苏超”强大的情感认同。一方面,体育的本质是文明化的游戏,但在商业化的背景下,竞技体育已经逐渐异化为一种商品,沦为金钱至上的“体育赌局”。“苏超”则打破了准入边界,队员的选择不是基于他们的“市场价值”,而是秉承“你行你上”的原则,以全力以赴尊重对手,守护了本真的体育精神,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体育游戏之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本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体育成绩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常常捆绑,因而体育运动的日常之美容易被边缘化。而“苏超”通过“一城一主场”等赛程设置让参与者更具亲近感和归属感,他们的声声呐喊中虽有对胜利的渴望,但更多的是对自己和这座城市间血脉联系和集体荣誉感、城市认同感、地域凝聚力的反映。
三是有“领导力”推动。“苏超”的破圈绝非偶然,其背后还有政策的深耕。早在2017年,江苏就出台了《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部署加快发展竞技足球、繁荣职业足球、振兴青少年校园足球、普及社会足球等。今年江苏省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两次提及足球:一是在2024年文旅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部分指出城市足球赛是新亮点;二是将“加快三大球振兴发展,开展全省城市足球联赛”列入今年重点工作。政策的持续发力培育了“苏超”成长爆发的沃土。此外,已连续举办5届的徐州“村界杯”、去年大获成功的第一届江苏足球重点发展城市对抗赛,以及苏州、南京作为“全国足球重点城市”的民间热度也为“苏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文旅部门的敏锐反应更是踢出了“文体旅联动”的一记“好球”,常州“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扬州队中场休息“非遗”展、凭票根享受购票优惠……据数据显示,6月2日至8日,江苏省内景区预订同比增长305% ,“南京盐水鸭”“南通早茶”“无锡水蜜桃”等特产搜索量暴增,“文化—传播—商业”的循环模式既帮助文旅融合实现了价值变现,也促使地域文化赢得了集体认同。
四是有“新势力”引爆。5月28日,“南京发布”公众号发布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一文以诙谐幽默的方式真正将“苏超”推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之中。不同于一般网络现象的群众狂欢,这一现象级话题的爆火源于官媒的“积极下场”,他们以一种接地气的幽默迅速抓住大众眼球。同时,江苏省体育局还邀请知名网络博主助力推广,有效扩大了赛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构建了“官方搭台—民间唱戏—媒体放大”的传播链,成了推动赛事传播破圈的重要力量。“散装江苏”当然只是玩笑,但恰恰彰显了江苏“形散而神不散”的坚实内核,勇立潮头、奋楫争先的精神气质,百舸争流、良性竞争的拼搏精神,昂扬向上、矢志登高的进取之心,这样蓬勃的城市面貌和积极的城市精神自然成了“苏超”出圈的“密码”,在以幽默戏谑的方式暗暗较劲的背后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极其包容、生动、真实、立体的“苏大强”。
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为新时代体育事业的繁荣向好注入强大动力?或许,“苏超”的华丽出圈能给我们提供部分“参考答案”。体育赛事要想获得广泛的关注度和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摆脱“曲高和寡”的窘态,只有广泛深入群众、组织发动群众、热情引导群众,让人民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建设者”,体育才能真正回归体育、真正连接生活、生长于充满生命力的土壤。我们期待看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开辟,期待更加真实可感、充满人情味的体育叙事,期待最朴素的人民心愿从“苏超”开始落地生花。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5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5SKJD05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