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7日
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思政教育变革转型的创新路径
熊群荣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人工智能凭借其智能化、个性化的特点,赋能高职思政教育提升教学效能、增强育人实效,但也存在多重风险隐患,亟需从技术伦理规范建设、师资培训能力提升、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制度保障评价机制等方面创新路径,以推动高职思政教育高质量的变革转型。
  一、人工智能多维度赋能高职思政课教育变革转型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核心力量,正在多维度赋能高职思政教育的变革转型,深刻重塑高职思政教育的生态格局。
  一是教学内容。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内容推荐系统能实时捕捉社会热点、筛选典型案例,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鲜活;智能内容生成协助教师快速整合多元素材,将抽象理论具象化、宏大叙事微观化。针对高职学生特点,人工智能可辅助开发行业特色思政案例库,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二是教学方法。VR和AR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传统;智能对话系统模拟多维度的价值观讨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智能助教系统实现课堂实时互动反馈,激活课堂活力。这些技术应用突破了传统“说教式”教学局限,形成“教师主导、技术辅助、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三是教学评价。智能评测系统实时捕捉学习行为和情感反应,形成动态化评价数据;学习分析技术构建思政学习画像,实现精准评价反馈;情感计算技术评估学生价值认同度和内化程度,突破“重知识、轻价值”的局限。
  四是应用场景。生成式人工智能创建个性化教学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思政知识体系,推荐算法实现资源精准推送,智能仿真系统创设情境化实践活动。这些技术协同应用推动高职思政教育从“一刀切”向“精准化”、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从“封闭课堂”向“开放生态”转变。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思政教育带来的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虽为高职思政教育带来创新可能,但这种技术赋能存在多重风险隐患,需要保持审慎态度与批判思维。
  一是技术层面,存在算法偏见、数据安全和技术依赖风险。人工智能系统常存在“训练即是偏见”现象,其算法模型可能隐含开发者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局限,导致思政教育内容出现立场偏颇或导向不当。而思政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价值观念数据等敏感信息也面临泄露风险,有可能侵害师生隐私权益。同时,过度依赖智能也会导致思政教师专业能力弱化,形成技术路径依赖,削弱教师主体性和教育自主权。
  二是教育层面,存在师生关系异化、教学过程机械化和思辨能力弱化风险。过度依赖智能技术可能导致师生间情感联结减弱,思政教育中“人性化”与“温度感”缺失,一方面,智能技术的标准化特性导致思政教育陷入技术理性窠臼,忽视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另一方面,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标准答案”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从而影响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养成和健全人格塑造。
  三是意识形态层面,面临价值观扭曲、政治认同弱化和思想阵地不稳等风险。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可能隐含西方价值观念,若其内置的价值判断标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完全契合,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算法推荐和沉浸式体验使学生接收碎片化、表层化的信息,不利于系统性理论学习和政治认同形成;特别是开放性智能平台难以完全把控信息内容,可能被不良思潮和错误观点利用,挑战思政引领力和话语权。
  三、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的创新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思政教育带来的风险挑战,我们需秉持“守正创新”理念,探索系统化的应对策略,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良性融合。
  一是构建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政教育的伦理规范体系。一方面,制定思政教育领域专门的人工智能标准,明确数据采集、算法设计、内容生成等环节的伦理边界,确保技术应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建立人工智能思政教育应用的审核评估机制,对智能化教学工具进行政治导向和安全风险评估。
  二是强化师资培训与能力提升。构建分层分类的思政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体系,从技术认知、伦理意识、应用能力三维度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通晓人工智能,着力提升“技术批判能力”和“内容甄别能力”,确保技术服务于思政教育根本目标。同时,建立“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经验共享。
  三是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人机协同”思政教学新模式,明确人工智能辅助定位,保持人文关怀与技术理性平衡。既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混合式思政教学路径,防止教学过程完全虚拟化;又推行“项目驱动式”思政教学实践,设计融合人工智能与思政元素的项目任务。
  四是健全制度保障和科学评价机制。建立人工智能思政教育应用的分级审批机制和动态监测系统,对涉及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人工智能应用严格审核;构建“过程—结果”相结合的人工智能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既关注技术应用创新性,更注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有效性;建立人工智能思政教育应用的风险预警与处置机制,提前识别可能风险并制定应对预案。
  人工智能的多维度赋能,正在重塑高职思政教育新生态。高职思政教育应正视技术潜能与风险,守正创新、协同共治,坚持以伦理规范为底线,以师生发展为中心,以制度保障为支撑,持续完善“人机协同”教学生态,推动思政教育精准化、生动化、智慧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