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文明史观的当代写照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一种世界眼光并站在世界人类文明的“大立场”来正确处理同其他文明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学者指出:“大党之大,不仅在于体量大,更在于胸襟大、担当大、作为大,这深刻体现在文明观层面。”需要指出的是,资本逻辑之下的资产阶级政党及其衍生出的“资本旧文明”,归根到底只是人类文明的“旧形态”,既无法掩盖其在私有制下麻木、贪婪、虚假的真实面孔,也无法掩盖其造成现代社会种种弊病如经济失调、道德缺失、公平失衡等乱象横生的“罪恶本源”。
相较于一味只强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言,中华民族文明具有无可比拟的“正义逻辑”,并非那种“非此即彼”的霸凌思路,而是一种“天下大同”“兼济天下”的大胸襟与豁达,致力于以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障,以打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明图景为行动指向,进而最终为世界带去诸多机遇,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独特且超凡的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这本质上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新路”的文化根基、文明之源,也是对“追求物欲、极度利己”的非正义资本逻辑的巨大超越,更是马克思文明史观的当代写照。
二、“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群众史观的当代诠释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集中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信守并躬耕着《共产党宣言》中讲到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历史诺言。列宁同志曾讲道:“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西方的资本文明是以“物化的资本”为主体的资本逻辑,其天生的剥削、压迫之本性既造成了人作为主体的“异化”,也造成了世界人民的“狰狞与苦难”,但这同时也更加佐证了马克思论证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暂时性”的最终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之所以能突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设置的重重障碍,除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精神力量之外,更得益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汇聚磅礴的人民群众合力,紧紧握住“人民力量”这根稻草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执政智慧。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强调的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绝不是仅仅使本国人民受益的单向思维,而是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作出一份贡献,始终关怀着世界人民的利益与福祉,致力于聚集“世界人民之力”,进而凝聚共建和谐万邦、美美与共之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向心力”,这也是马克思群众史观的当代有力诠释。
三、“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世界史观的当代彰显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是一种锚定“ 世界变化大格局”的高尚情怀。当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对此,既要站在“两个大局”上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还要以一种全局的战略性视角清醒地俯瞰并兼顾各方利益关系。同时,既要清醒地认知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民族伟业,还要清醒的辨明到掌握历史大势,练就历史耐心,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中擘画“世界命运共同体”之历史卷轴的重要性。
从当今历史大局来看,世界历史步入了数字信息时代,虽然世界力量整体上呈“一超多强、东升西降”的局势快速发展,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适能力依然顽强,也正如马克思讲到的关于“两个绝不会”的定论一样。百年前,列宁同志曾言,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方面进行的民族战争,不仅很有可能,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不难发现,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对社会主义国家封锁、打压的零和博弈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推行“唯我独尊”的对抗思维,并大搞数字技术垄断,以通过数字霸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新数字帝国主义殖民剥削。为此,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是强调世界各国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破除数字壁垒,统筹好数字时代的大局之策,更强调同世界上所有追求和平与发展的进步力量携手共享数字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福祉,这也是马克思世界史观的当代彰显。
概言之,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就此而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三维哲学意蕴,也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时代阐释。
[作者单位:解帅,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倩楠,中共疏附县委党校;张夕,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科技类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科技强国故事研究”(项目编号:24VSZ172)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