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 通讯员 蔡秋菊
走进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案管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不同颜色标识的案件信息实时跳动流转。值班民警小王轻点鼠标,系统立刻弹出一条预警:“某派出所某伤害案件,即将超期移送起诉。”他迅速拿起电话进行提醒。这一幕,正是宝塔分局以智慧赋能执法监督管理的生动缩影。
“以前发现问题靠‘回头看’,现在平台能主动‘揪’出风险点。”案管中心民警张捷指着屏幕向延安市公安局融媒体中心民警介绍说,“依托智慧案管平台和省执法办案综合管理平台,数据自动抓取比对,从接报案、立案到关键环节超期、程序瑕疵,系统智能预警,相当于给执法办案装上了‘最强大脑’和‘全天候哨兵’。”这种“变被动监督为主动提醒”的模式,显著提升了监督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制度筑基: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规范执法,制度先行。在分局法制大队办公室,厚厚一摞装订成册的制度文件整齐排列。大队长安东锋拿起其中一本《规范执法三项制度》向融媒体中心民警展示:“这可不是摆设。从接处警的‘三个当场’,到办案区的‘四个一律’,再到我们自创的整治执法突出问题‘五个严禁’,每一项制度都是刚性约束,目标就是把执法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融媒体中心民警跟随法制民警张捷来到河庄坪派出所办案区。她熟练地打开人身安全检查室,指着墙上醒目的《人身安全检查规定》流程图说:“你看,从检查流程到装备配备,再到信息采集步骤,都有明确标准。有了这些‘硬杠杠’,民警操作有章可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办案区的安全运行也都有了保障。”这些覆盖执法全流程的精细化制度,如同坚实的“筋骨”,支撑起规范执法的框架。
考评督导:动真碰硬“拧螺丝”
在分局的季度执法质量考评通报会上,气氛严肃。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各办案单位的得分和排名。“这次我们排在末位,暴露的问题很具体,必须马上整改。”一位派出所所长当场表态。融媒体中心民警了解到,分局建立了严格的“日清、周结、月通报”机制和动态考评体系。
“我们对所有局裁案件网上实时‘挑刺’,刑事案件更是紧盯拘留、逮捕、起诉三大关口,专人专案评查。”法制大队副队长冯亮带领民警查看考评系统,“每季度还会组织‘飞行检查’,不打招呼直奔办案场所,翻案卷、查台账、看监控录像,发现问题直接‘亮黄牌’,严重的发《执法整改通知书》限期‘销号’。”这种动真碰硬的常态化督导,就像不断“拧紧螺丝”,倒逼执法责任落到实处。
练兵强警:锻造法治“尖兵”
“现在开庭!”在宝塔区人民法院的旁听席上,一群身着警服的“学生”神情专注。这是分局组织的“庭审零距离”现场教学活动。刚走出法庭的年轻民警小张感触颇深:“坐在下面听,比在课堂上学印象深多了。特别是控辩双方对证据链的质证,让我对规范取证的重要性有了切身体会。”
分局的“法制讲堂”同样人气颇旺。融媒体中心民警在旁听时,正赶上一位民警在剖析新型网络犯罪案件的取证要点,台下民警们边听边记,互动踊跃。此外,法制大队的“送教小分队”也常年在基层所队奔波。“我们派驻的法制员就‘住’在所里,随时解答疑难,考评发现的问题,我们会‘靶向’送教,缺什么补什么。”张捷告诉采访的融媒体中心民警。内网的“法制云课堂”则让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新法新规、典型案例随时可学。多种形式的练兵,如同持续淬火,锻造着执法队伍的法治“真功夫”。
科技赋能:为规范执法插上“翅膀”
在凤凰派出所,民警小王刚刚处警归来。他熟练地将胸前的5G执法记录仪插入采集站,高清音视频数据瞬间上传至分局平台。“画面实时回传,后台同步监督,既规范了我们的行为,也是对我们最好的保护。”小王说。
融媒体中心民警看到,值班室的电脑上,智能笔录系统正在辅助民警高效制作一份询问笔录。法制大队每月还会对各所队智能笔录使用率进行排名通报,鼓励科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