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知天命,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人到了这个年龄,岁月总在时光的长河中回溯,让我们时不时把童年的经历在头脑中展开。
我的童年,是一段物质贫乏却满溢着纯真的岁月。在我的记忆里,填饱肚子是当时最主要的任务。记忆里的食品都是来之不易的美味,带着麦香穿过云雾扑面而来。
小时候,餐桌上的主食大多是玉米馍和糜子馍。蔬菜少之又少,熬南瓜、煮洋芋才是家常便饭。吃麦面馍馍,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只有在过年或者特殊节日时才能品尝到。那雪白松软的质感,散发着淡淡麦香,咬上一口,仿佛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坐在窑洞里,阳光从窗户慢慢照进来,落在我手中的麦面馍馍上,这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为珍贵的片段。
那时,我们这群孩子没有如今堆积如山的家庭作业,没有现在上不完的补课班。只要完成学校的基本学习任务,便如脱缰的野马,在家乡的角角落落尽情游荡。除了帮家里做简单的农活以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寻找各种“美味”食品上。
日出日落,四季更迭,每个季节都有大自然精心准备的美食。春天,当杏花如粉霞般绽满枝头,我们的目光便紧紧锁定在那些青涩的毛杏上。眼巴巴地望着它们一点点长大,在还略带酸涩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爬上树,享受春天里的美味。夏天,蝉鸣中成熟的桑葚,成了我们的最爱。熟透的桑葚饱满多汁,轻轻一咬,甜甜的汁液瞬间在口中迸发。与此同时,蛰伏了三年的蝉,也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美味”。把抓来的蝉用柴棍串起来,放在火上烤熟,那酥脆的口感、鲜香的味道,至今想起仍让我口水直流。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一年中美食最丰富的时候。核桃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我们用竹竿将其打下,砸开坚硬的外壳,取油脆的核桃仁吃。田地里的玉米棒子和洋芋,更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珍贵馈赠。燃起一堆干柴,把带包皮的玉米和洋芋放在火中烘烤,不多时,空气中便弥漫着诱人的焦香。
然而冬天的来临,让大自然的馈赠变得稀少。白花花的雪覆盖着大地,食物变得单调,窖里珍藏的红白萝卜,给寒冷的日子增添了几分滋味。即便如此,仍然会有一些特别的日子,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味惊喜。
我的家乡村里有人结婚时,便是一场孩子们的美食盛宴。按照家乡的风俗,结婚时要把洋糖、花生、枣和谷子秸秆搅在一起,在新娘下轿后,由专人向人群中抛撒。那一刻,我们这群孩子如同嗅到猎物的小兽,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随着撒出的食物纷纷落下,我们争先恐后地趴在地上抢夺。洋糖那甜蜜的滋味、花生的香脆、枣的清甜,让我们忘记了地上的冰冷刺骨。
村里人箍窑洞合龙口时,同样是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时刻。主家会站在窑洞顶,把洋糖、花生、枣,甚至还有少量一分钱的硬币一起撒向地面。我们这群孩子会早早守在窑洞下,眼睛紧紧盯着天空,等待着一场“美食雨”的降临。
而村里有人去世,灵前供奉的老馍也是我们哄抢的食品。看着供桌上摆放的老馍、麻饼、点心等各种吃食,我们似乎忘记了对逝者的哀悼,站在供桌旁边,就等着起灵的那一刻。大人们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去争抢,我们这群孩子便如饿虎扑食般冲上前去。
时光流转,时过境迁。如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让我们垂涎欲滴的食物,在现在的孩子们眼中已经变得平淡无奇。然而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的人来说,那些儿时的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一种对纯真童年的深深眷恋。
当现在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坐在城市里装修精致的餐厅里品尝美食时,我们那些无忧无虑在田野间追逐美食的快乐日子,越来越显得珍贵。简简单单的食物,天真无邪的快乐,将会永远闪耀在我们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