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是否需要融入红色文化?怎样融入红色文化?这是当前大思政课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对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探索方法路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之本。它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全体共产党员自觉接受的,代表共产党人价值准则、精神意志、道德品质、优良作风的独特文化意识形态,是统一共产党人思想、规范共产党人言行的文化指南。红色文化包括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及纪念场所,以及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这些红色文化的遗存记载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创造新中国,并使中国人民从被压迫被奴役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苦卓绝历程。因此,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本,新时代为青少年培根铸魂重要课程的大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正是理所当然。
红色文化是立德树人的精神资源。它不仅对担当社会责任者有教化意义,而且对每一个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无数革命英烈的宝贵性格和崇高气节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美德,砥砺人的正气,具有决定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是当代社会极其宝贵的正能量,当然也是立德树人的精神资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旨归的大思政课,当然也需要这样的精神资源。
红色文化是大思政课教育的保障。大思政课怎样避免“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的尴尬?必须看到,文件本身因其理论性强,对学生来说可能会显得枯燥、生硬,但是它背后的支撑体系、事实依据和内在逻辑却是十分生动、清晰、感人甚至令人震撼的。这就是红色文化的魅力所在。如果仅仅拿着文件宣读,就不能让人感受到那些文件背后的生动事实和深刻内涵,就很难让人理解文件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与逻辑力量,就不能说服人、教育人、感化人。“以文化人”就是要用文化的内涵与逻辑来打动人,而红色文化,正是大思政课中最能打动人、感化人的内涵与逻辑。因此可以说,要上好大思政课就离不开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保证大思政课健康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红色文化为大思政课注入活力。在当前的大思政课实践中,我们尝试结合延安红色文化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延安十三年实践中的表现,使思政课变得很接地气、很生动、很有说服力,也使学生能接受、愿意听以至于喜欢听,从而为思政课带来活力。比如,我们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就把学生带到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南泥湾等地,结合历史现场,讲述当时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信邪、不迷信,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敌顽的重重包围中,把一个地瘠民贫、文化落后的延安,建设成一个欣欣向荣的陕北好江南,成为模范试验区。
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要深化实践教学。一是打开校门,走向社会。积极对接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旧址、纪念地开展长期共建,共同研究和开发现场教学、互动式教学、访谈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实践性教学课程,把校内“思政小课堂”拓展到社会“思政大课堂”;与街道、公安、部队、企业等红色资源对接,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资源优势,深挖对应领域的红色文化元素,打造红色文化思政实践教学基地;与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的相关单位协作,实现红色文化研究、传播与思政课堂无缝对接。二是把第二课堂变成第一课堂。要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文化基地上,探索直接在校外红色文化基地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的新路子,探索特色双创课程、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激情教学等实践教学新形式,形成具有思政特色的实践教学新品牌。同时把思政课程固定在红色基地教学,可定期举行红色文化专题教育培训和研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红色文化运用场景,增强红色文化对大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要探索非课堂式教学。要利用现有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红色文化随着大思政课真正实现入脑入心。一是加大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深度融合,要积极在线上开设优质、开放的延安精神思政课程,联合线下、校外基地教学,形成融合式教学模式,从而使红色文化思政教学更具活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二是利用现有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本校红色文化资源库(如教学案例库、教学素材库、示范课程库等),自主创作校园微电影、音乐、短视频、微展览等,建设学校思政宣传的红色文化学习平台,满足校内外教学需求。三是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向师生展示通俗、生动、易懂易学的红色文化内容,通过知识竞赛、话语竞赛和网络互动,加深师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并达到大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要提倡“三全”课程。大思政课应成为迥然不同于普通课程的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的“三全”课程。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环境氛围。当学生沉浸于红色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其深刻思想内涵、生动感人场景,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和感悟,会远胜于大段说教。因此,“三全”课程恰恰是最不像“上课”,而产生的教育效果却更加有效、深入和持久的课程。这种弥漫于校内外、社会中的无处不在的思政空间、思政氛围,就会实现沉浸式教育。这样,通过多种方式资源和教学方式的整合,将能有效地把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大思政课目标。
(作者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