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0日
从“精兵简政”到“基层减负”:作风建设的时代传承与革新
叶庆国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1941年,时任陕西省米脂县参议会议长、边区参议员的开明绅士李鼎铭与其他10名参议员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提案时,或许未预料到,这一建议会成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新的重要节点。毛泽东同志给予其高度评价,将其称为“改造机关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对症药”。从延安窑洞的煤油灯下诞生的“精兵简政”,到新时代浪潮中的“基层减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作风建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破局不仅是对延安精神的时代呼应,更是以制度之力重塑政治生态的生动实践。这场始于抗战时期的改革,通过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不仅缓解了边区的经济压力,更淬炼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如今,当我们审视新时代的基层减负,会发现二者一脉相承:都是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积弊,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
  不能否认的是,当下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旧存在“春风吹又生”的顽疾,基层治理的“隐形枷锁”在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形式主义的变种又层出不穷:有的地方用会议记录考核实际数据,更有甚者将“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部分乡镇干部曾无奈地说:“一天到晚填表格、写汇报,真正到群众家里走访的时间还不如做台账的时间多。”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严重侵蚀着基层治理的根基。数字时代的到来,本应为基层赋能,却在一些地方催生了新的负担。“手机一响,神经就紧张”成为常态,部分干部甚至调侃自己听到手机一响就像是得了“PTSD”。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本质上是数字化时代官本位思想作祟,权力观扭曲的表现。若不加以整治,数字技术反而会成为束缚基层的“枷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摆脱基层困境提供了制度密码。这部7方面21条的党内法规,既延续了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内核,又针对新时代特点开出“新药方”:明确“考核不搞千分制”“不得随意借调基层干部”“文件需进行减负一致性评估”等硬杠杠,将抽象的作风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指南。近年来的基层实践证明,只要动真碰硬、靶向施治,就能让制度长出“铁牙齿”。
  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基层减负的最终目标,是让治理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嘉鱼县四邑村走访考察时特别强调,要让基层干部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值得关注的是,减负与赋能正在形成良性循环。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全部编制完成,在进一步明确基层权责边界基础上,为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提供了有力措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层减负这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正在书写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篇章。当形式主义的迷雾逐渐散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基层干部舒展的眉头,更是治理效能的提升和政治生态的持续优化。从延安的黄土地到新时代的广袤乡村,作风建设的接力棒从未停歇,它将继续引领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行稳致远,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黄甫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