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7日
中西协同如何管理“糖尿病”?
通讯员 陈琪璐 记者 宋伟
  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威胁着人类健康。单纯依赖西医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虽能控制血糖,但部分患者仍面临血糖波动、药物副作用及并发症风险。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将中医“整体调理”与西医“精准控糖”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逐渐成为糖尿病管理的新趋势。
  那么,如何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治疗的方法和避免的误区有哪些?我们采访了延安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内分泌科主任党国宏。
  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知差异与互补
  党国宏说,中医和西医对糖尿病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差异,同时可实现互补。
  西医视角:聚焦血糖与代谢。
  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的血糖升高,治疗核心是“降糖”,通过药物、胰岛素、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西医的优势是起效快、指标明确,擅长急症管理和并发症筛查(如眼底病变、肾病)。
  中医视角:平衡阴阳,调理体质。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症”,认为其病机是“阴虚燥热”“脾肾两虚”,需通过滋阴清热、益气养阴等方法,改善体质失衡。中医的优势是缓解症状(如口渴、乏力、肢体麻木)、减少药物依赖、延缓并发症。
  因此中西医结合可以做到西医控“标”(快速降糖),中医治“本”(调理代谢与体质),两者协同实现“标本兼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具体实践
  那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中又是如何操作的呢?党国宏说有三个方面:
  一是中药+西药:增效减副。
  内服中药调理:针对“阴虚燥热型”,常用玉女煎、六味地黄丸加减,缓解口干、多饮;针对“气阴两虚型”,使用生脉散、黄芪桂枝五物汤,改善疲劳、多汗。据研究显示,黄连素、葛根素等中药成分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中药辅助可减少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副作用,或降低胰岛素用量。
  二是非药物疗法:针灸、推拿、食疗、导引。
  针灸:刺激胰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调节胰岛功能,辅助降糖。
  推拿:通过腹部按摩、经络拍打,促进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药膳食疗:推荐枸杞山药粥(滋阴)、苦瓜炒蛋(清热)、黄芪炖鸡(补气),需根据体质个性化搭配。
  导引:糖尿病患者日常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养生功法,配合饮食控制,事半功倍!
  三是并发症防治:中西医协同护健康。
  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西医用甲钴胺营养神经,中医以活血化瘀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改善微循环。
  对于糖尿病肾病:西医控制血压、蛋白尿,中医以补肾利湿法(如金匮肾气丸)延缓肾功能恶化。
  注意事项:科学结合,避免误区党国宏说,虽然中医治疗效果不错,但在具体治疗中,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避免进入误区。
  一是不可替代西医基础治疗:中药不能完全替代降糖药或胰岛素,需遵医嘱调整方案。
  二是警惕虚假宣传:勿轻信“纯中药根治糖尿病”等不实广告。
  三是定期监测:即使症状缓解,仍需定期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肝肾功能。
  她最后强调,糖尿病管理需要“两条腿走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既不是简单的“中药+西药”,也不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抗,而是通过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如果您或家人正在与糖尿病抗争,不妨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尝试这一“双管齐下”的模式,迈向更高质量的健康生活。
  专家档案
  党国宏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主任
  擅长诊治内分泌疾病,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
  疾病、肥胖、痛风等,此外对亚临床健康状态、消化道疾病(慢性胃炎、肠炎等)、
  呼吸道疾病及失眠、眩晕等疾病在中医药治疗上有丰富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