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辉
“皮带长托辊又坏了一根!轴承碎了,得赶紧换新的,绝不能影响生产!”在幽暗的矿井深处,满身煤污的皮带队检修工小刘从皮带下方钻出来,在昏暗灯光下急促地说道。
这一幕,曾是井下生产过程中的常态。长托辊抗载能力弱,已成为皮带运输系统安全运行的“老大难”问题。
“独轮难支”的煤海困境
对矿井来说,安全就是效率,效率就是效益。长托辊通常用于皮带机头或机尾,在井下长时间、高强度、快速运转的恶劣环境下,常因负载过大导致轴承破碎或抱死。频繁更换托辊不仅加重检修负担、打乱生产接续计划,更严重影响矿井正常生产,长期下来导致产能下降,同时也埋下诸多安全隐患,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传统单轴承结构的托辊,好比“独轮扛大车”,单一轴承承受过重负荷,超出安全极限,极易损坏引发停机。井下长托辊的质量问题,一度让机电公司技术人员面临严峻挑战。
“以前为了抢时间,托辊坏了就直接换新的。矿上每年差不多要换3000根长托辊,成本将近200万元。”矿井供应部的老张算了一笔账。
“双轴合璧”的破局之路
“同样的材料和工艺,别的托辊能用8到10个月,为什么长托辊连2个月都撑不到?”面对质量瓶颈,机电公司技术人员主动出击,深入剖析症结。他们先后尝试提升材质强度、调整轴承尺寸等工艺优化方案,但根据井下实际反馈,效果仍不理想。
“轴承承受压力太大,能不能像汽车后轮那样用双轮支撑?给托辊加装双轴承,分散径向载荷,也许就能解决抱死和损坏的问题!”在技术研讨会上,厂长王志凯提出的这一建议,让大家看到了破局的希望。
方案确定后,工人们迅速制作样品,并选择井下工况最差、更换频率最高的位置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技术团队逐一攻克了托辊振动超标、安装精度和材质强度等一系列难题,特别是在两组轴承间巧妙加装了特制隔套,有效分散冲击力,确保双轴承同心同轴、协同运转,实现了产品品质的飞跃。优化后的长托辊最终平稳运行长达8个月,极大缓解了矿井的生产压力。
“乙方思维”的共赢之道
“‘双保险’长托辊真是耐用!现在一根最少能用8个月,运行周期大大延长,一年只需要换1200根左右!”老张拿着最新的采购单和维修记录进行核算:“长托辊增加了一对轴承,质量更稳定可靠,采购量降了一半多,一年下来光这一项就省了120万元!”
对机电公司而言,每根长托辊虽增加了约50元成本,但耐用性提升使年产量减少1800余根,节省材料及人工成本超过60万元。更重要的是,产品仍以原价供应矿井,并未转嫁成本,从而为客户节约大量采购支出,真正实现了甲乙双方的互利共赢。
这正是机电公司积极践行“乙方思维做甲方”的“四种经营”理念的生动写照。近两年来,公司还将这种思维延伸至托辊外销领域,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规格与类型,制定差异化销售配送方案,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实现年外销托辊2万余根,让“服务共赢”的理念在更广阔的市场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