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9日
装备焕新迎开学,专家呼吁:
理性规划 合理消费
记者 谷嫦瑜 李欢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我市“开学经济”持续升温。商场超市的文具区排起了长队,电子产品门店里家长带着孩子精心挑选,服装店里不少孩子试穿潮流衣物……记者走访发现,为了让孩子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学期,家长们的消费热情高涨,而在购物热潮的背后,学生及家长如何做到理性规划合理消费?这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学习装备:从基础文具到电子产品全覆盖
  8月23日,在市区的一家大型文具批发店,货架上笔记本、中性笔、文件夹等基础学习用品琳琅满目,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店里选购,结账区排起了长队。
  店主刘建雄介绍说,每年从开学的前一周持续到开学后的一两周,是学习用品销售的旺季,他们根据往年情况提前备足了货,增加了销售人员,像各种造型独特的中性笔、漂亮的资料夹还有大容量的书包等,都卖得非常好。
  “我们针对学生需求,对文具进行分类摆放,方便大家选购。这几天的客流明显增多,是平时的二十多倍,生意非常不错。”刘建雄说。
  市民李女士提着装满文具的购物篮介绍说,“孩子要升三年级了,需要准备各科作业本和钢笔、墨囊等文具,还要购买新书包,光书包和基础文具花了200多元,等会儿还要去书店买新学期的各科同步练习册,预计也要花费一两百元,孩子学习的物资一定要备齐备好,不能比别人差。”
  大学新生也在忙着准备开学装备。在我市新区一家电子产品店,几名大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正在购买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店员正在细致地讲解着产品的配置等相关问题。
  学生刘晓旭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类,需要一台配置较高的电脑,预算是6000元左右。他的妈妈说:“孩子在外上学,电脑是重要的学习工具,虽然价格不低,但选个耐用的品牌,可以使用多年,也是比较划算的。”
  记者看到,除了基础文具的“刚需”消费外,在商场的电子产品专区,学习机、词典笔、智能手表等产品前围满了咨询的家长。一位正在体验词典笔功能的家长表示,“孩子上初中后英语阅读量变大,用这个查词快,发音也标准,能省不少时间。”除了传统文具,智能教育硬件正成为新一代“开学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在数字化学习背景下,家长对孩子教育投入的进一步扩展与升级。
  生活用品:焕新迎开学成为新刚需
  除了学习装备,孩子的衣物、鞋子等生活用品也迎来了“焕新潮”。
  在新区吾悦广场一家运动品牌童装区,这里推出了“开学季特惠”活动,新款运动服、运动鞋被摆放在显眼位置,销售人员忙着为家长推荐尺码。
  “从8月20日开始,童装销量比平时增长了30%左右,尤其是秋季T恤、外套和运动鞋,很多家长担心孩子长高后旧的衣服不合适,会提前准备1到2套新衣服。”专柜销售人员贺女士介绍说,许多学生开学要军训,所以秋季运动鞋销售得非常好。
  市民白女士正在让上初一的儿子试穿鞋。“孩子之前的鞋有点小了,开学要军训,体育课也多,得买双舒服的运动鞋。”白女士拿起一双标价499元的运动鞋说,她对比了线上和线下的价格,发现实体店能参与满减活动,还可以现场试穿,性价比更高。
  在超市的生活用品区,许多家长为孩子选购被褥、洗漱用品、晾衣架等,不少家长一边挑选一边和孩子沟通款式。市民周女士推着购物车,她表示,部分生活用品已经在网上购买了,一些小件物品来店里购买,能看到实物仔细挑选,买得会更放心。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从消费趋势来看,大多数家长不再盲目追求高价品牌,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安全性和性价比。有个别家长仍存在攀比心理,盲目购买大量学习用品或大量教辅资料。一些家长也表示,之前就有过量购买文具和学习资料而闲置的情况,但一到新学期,还是会不自觉地购买。
  消费建议:理性规划实现合理消费
  开学季的消费热潮,体现出家庭对孩子学习的重视。面对新学期需要购置的文具、生活用品、教辅资料等,如何做到合理消费?
  宝塔区第四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艳芳认为,开学季消费热潮的背后,除了对孩子学习的高度重视外,也存在着开学的焦虑心理和攀比心理。部分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会盲目购买大量文具、电子学习设备或大量教辅资料,这种做法可能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也不一定会对学习有好处。
  马艳芳建议,家长可以提前和孩子进行沟通,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需求来列出购物清单,要优先购买必需物品,避免因商家“促销”“打折”等活动而不自主大量购买,导致物品闲置或浪费。同时,家长要理性看待电子学习设备,要根据孩子的学习阶段和自律情况来选择,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教辅资料的选择不能贪图数量,要选择适合孩子学习水平以及权威的学习资料。
  “新学期的准备不仅仅是物质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调整作息、制定学习计划、缓解开学焦虑。家长可以通过更多陪伴和深度交流,以及一起制定新学期学习规划等方式,让孩子以积极心态迎接新学期,这比单纯的物质投入更有意义。”马艳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