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9日
黄米山何以成为文创基地
记者 叶四青 通讯员 杜程政
  夏去秋来,黄土高原的层峦叠嶂间跃动着斑斓色彩。30多名画家、学员来到子长市黄米山文创基地展开为期半个月的写生采风与教学创作。笔触与黄土交融,艺术与乡土共振,一幅以文化振兴为底色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这里的沟壑地貌充满力量感,与南方山水的温润截然不同,每一处线条都像是大地书写的诗行。”来自福建的画家吴俊清站在崖畔,手中的画笔在画布上勾勒出层叠的梯田与蜿蜒的山路。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美术协会主席曾丹霞则感慨:“原以为会是‘黄土高坡’的苍凉,却没想到满目青山绿水,这种反差本身就成了最生动的创作素材。”
  作为采风教学的核心,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长王辉将“看与画”“传与授”深度融合。他带领画家学员们深入村落,从窑洞的肌理到陕北民歌的韵律,从农耕器具的纹路到民俗节庆的热烈,逐一解构黄米山的文化密码。“我们要让年轻画家不仅记录景观,更要触摸这片土地的历史温度,把陕北的人文风情转化为具有时代感的艺术表达。”王辉说。
  黄米山文创基地自2018年建成以来,挖掘打造了黄米山文创园、狄留山北国风光景区、重耳养生谷地质公园景区、陕北农耕文化体验区、石窑台国家传统古村落及周家山省级民俗村,集陕北黄土高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艺术、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产业为一体,走出了一条“艺术+文旅+生态”的融合之路。凭借原汁原味的陕北民俗与壮美地貌,截至目前已吸引全国20余支艺术团队、超千人次写生游客,辐射效应直接转化为经济增量。特别是今年“五一”假期,游客流量创历史新高。
  游客激增为乡村发展带来机遇。村民郭建连的小卖部因基地而收益。今年5月,她瞅准游客激增契机,在村口支起冰柜,售卖饮品和零食。“来的游客一直问小卖部在哪里,我就让儿子给我买了个冰柜开始卖雪糕、汽水、烟酒,现在每天能卖一两百,40天赚了四五千!”说话间,又有几辆小汽车驶入村口,郭建连麻利地整理着冰柜雪糕,笑容里满是收获幸福的喜悦。
  “黄米山的价值,在于它完整保留了陕北的地域特征与民俗风情。”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任巴图认为,这里的窑洞、信天游、剪纸艺术,都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我们希望通过画笔,把这份‘原汁原味’传播出去,让更多艺术工作者、旅游者走进这里,感受最淳朴的陕北。”
  从传统农耕到艺术研学,黄米山的变迁印证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文化振兴是根,产业融合是径。当画家的调色盘与黄土高原相遇,当艺术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这片土地不仅留住了文化根脉,更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