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西北局广场。当暮色初染宝塔山,广场上的灯光次第亮起,一场属于百姓的盛大交响准时开演——这边是铿锵有力的健身操口令,那边是悠扬奔放的藏族锅庄旋律,更有欢快的秧歌鼓点如心跳般穿行其间。广场舞,这最接地气的城市脉搏,在革命圣地的傍晚强劲搏动。
健身操活力绽放
健身操方阵的领队杜小丽手臂挥动有力,声音洪亮。10年前一纸西京医院的诊断书曾让她面临开刀还是锻炼的抉择。这个毫无运动基础的商店店主,毅然选择了后者。从此,她的店门每天傍晚7点准时关闭,7点30分广场上的音响必然响起——这已成为西北局东面广场雷打不动的“时刻表”。
十载寒暑,她自费更新的音响设备已有四五套。如今她的“靓丽舞团”里,年龄跨度从三四岁孩童到八旬老者。最令她欣慰的,是队伍中两位曾步履蹒跚的脑瘫患者。“去年健步走,其中一位老爷子,硬是第一个冲过了终点!”杜小丽的声音在音乐间隙里充满骄傲,“看到他们重新‘走’起来,这音响钱花得值!”
锅庄舞风情独具
不远处悠扬的藏族音乐流淌在广场一角。退休职工贾治军带着舞友们正沉醉其中。2018年,这支队伍的核心7人曾自费远赴青海拜师学艺。“锅庄跳起来自在,像高原的风吹进心里。”贾治军说。从最初的文化艺术中心辗转至如今人声鼎沸的西北局广场,他们的队伍滚雪球般壮大。
刘延芳阿姨额上沁着细汗,笑容舒展:“以前闷在家,现在出来蹦一蹦,和老姐妹说说话,浑身舒坦!身体好了,少往医院跑,个人少受罪,国家也省心嘛。”暮色中,骑摩托的、赶公交的、打车的舞友从延安各处汇聚于此,只为赴一场高原风情的“舞”会。如今,锅庄舞已在延安的新城、双拥大道等多处落地生根。
老秧歌扭出幸福
广场南侧,火红的绸扇伴着铿锵的鼓点上下翻飞。王金花老人步法矫健,扇子舞得虎虎生风。她每天给孙儿做好晚饭,便迫不及待奔赴这扭了十几年的老地方。“可别小瞧这十字步、扇子功,我们这群老骨头,硬朗着呢!”王金花笑声爽朗,“过去扭秧歌,扭的是老祖宗传下的热闹;如今我们扭的,是实打实的健康和福气!”她悄悄指了指腰间,“连那降压药,都减半喽!”
夜幕渐沉,广场上光影流动。杜小丽的健身操口令依旧铿锵有力,贾治军团队的藏袍在旋转中绽放如格桑花,王金花手中红绸扇划出饱满热情的弧线。此刻,西北局广场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成为普通人追寻健康与欢愉的精神灯塔。无数个“杜小丽”关掉的是生计的店门,开启的却是通往生命活力的广场;那些从青海高原“请”来的锅庄,在延安的夜色里扎了根;“王金花”们手中翻飞的红绸扇,扇动的正是这个时代最朴素的祈愿——我运动,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