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30日
路宝和他的“樱桃梦工场”
记者 高乐 通讯员 党辉
  当黄土高原的风掠过千沟万壑,在子长市盛宇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日光温室内,却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排排矮化樱桃树刚完成采收,智能温控系统如温柔的守护者,精准调节着温室内的每一丝温湿度;水肥一体化设备化作勤劳的园丁,将营养液均匀地输送到每一株樱桃树的根系。
  80后陕北汉子路宝,手持剪刀,穿梭在樱桃树间,动作娴熟地打理着枝叶。这位1982年出生的子长后生,用20年光阴在这里书写了一段改写历史的传奇——让黄土高原不仅长出了樱桃,更孕育出延安市最大的设施樱桃产业集群。他笑着说:“咱们这儿的大樱桃从春节就开始上市,一直能卖到6月中旬。价格最高的时候是春节期间,能达到500元一斤。今年,樱桃亩产1500到2000斤,相比去年,产量大幅提升;亩均产值超10万元,增产超过50%。”
  破局者:重塑樱桃种植的地理边界
  谁能想到,如今这片硕果累累的樱桃园,曾被认为是樱桃种植的“禁区”。2005年,刚从农业院校毕业的路宝回到子长县。望着家乡“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他的目光投向了经济价值高却种植难度极大的大樱桃。
  陕北虽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理论上适合樱桃生长,但冬季低温冻害和春季倒春寒就像两只“拦路虎”,让樱桃种植难比登天。
  可路宝偏不信邪。他一头扎进田间,育苗、选种、土肥水管理……每一个技术瓶颈,他都像闯关一样,誓要攻克。为了找到适合陕北气候的樱桃品种,他主持陕西省科技厅项目,带领团队历经无数次试验,终于筛选出美早、俄罗斯八号等10余个抗寒耐旱的主力品种。他还大胆创新,采用“矮化密植+设施栽培”模式,让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管理和采摘也方便了许多。
  解决了品种和种植模式的问题,冬季休眠难题又摆在眼前。路宝查阅海量文献,四处走访专家,最后引入制冷设备调节温室内温度。经过无数次反复调试,终于成功缩短了樱桃休眠期,为樱桃生长争取到了宝贵时间。基于多年实践,他整理出的《延安市设施大樱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成了当地种植户的“种植宝典”。
  技术成熟后,路宝深知,要让樱桃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走园区化道路。2014年,他四处奔走,整合200亩土地,筹集资金910万元,创立了盛宇现代农业示范园。
  园区内,现代设施化栽培示范区、苗木繁育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三大功能区各展所长。自动化卷帘机、水肥一体化滴灌带、智能温控系统等先进设备,让樱桃树在科技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苗木繁育区培育出的优质种苗,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能支援周边种植户;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严格执行生产规范,确保樱桃的品质和产量。
  赋能者:科技引擎驱动产业生态“核聚变”
  “要让黄土坡长出‘金疙瘩’,必须抱上‘科技大腿’。”路宝深谙此道。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成功引进大连农科院潘凤荣教授团队,设立专家工作站。专家团队入驻后,从新品种选育到病虫害防治,各项研究和技术推广开展得如火如荼。专家带来的冷棚、防雨棚种植模式和调节休眠技术,不仅解决了气候难题,还让樱桃得以在春节上市,经济效益直线上升。
  路宝明白,技术再好,没人用也不行。他以园区为课堂,面向全市种植户开展现场教学和培训。他手把手示范,还从种植户中选拔苗子重点培养。这些“本土人才”学成后回到家乡,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樱桃,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发展力量。
  盛宇现代农业示范园还创新推行了“园区+专家+农户”的合作模式,让500余亩土地都种上了樱桃。园区给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渠道,农户按标准种植管理,大家一起赚钱。路宝还把园区打造成“农业+旅游”综合体。春天赏樱桃花,夏天摘樱桃,秋天体验农事,冬天温室里樱桃依然挂满枝头,成为独特景观。农旅融合不仅让园区增收,还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和农产品销售,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从人才培养到三产融合,路宝用20年时间在黄土高原上点亮了一座“产业灯塔”。他以科技为剑,劈开传统农业的困局;以人才为火,点燃乡土的活力;以产业融合为桥,铺就共同富裕之路,书写了一段令人惊叹的农业传奇。
  盛宇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成功,不仅照亮了樱桃产业的技术前沿,更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可行之路。当科技的智慧融入每一颗樱桃,当创新的活力遍布每一寸土地,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陕北高原的沟壑间徐徐展开,充满了无限希望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