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30日
黄陵面花有传承 指尖揉出千年韵

  本报讯(通讯员 赵文峰 田伟 王伟 记者 姜顺)“捏得花馍特别好,是我的心头好。”在微信视频的另一端,市民王红姣捧着刚做好的龙凤插花贡面花,脸上带着笑容。
  作为面花的老客户,王红姣每年春节、中秋都会来定制面花,这次又通过微信购买了两个龙凤插花贡面花。在她们家人看来,摆放面花已经是婚丧嫁娶的重要环节。
  王红姣口中的“心头好”,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微信这端的守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迂平。在面花工作室里,记者见到正在制作龙凤呈祥面花的迂平。只见她手指在面团上翻飞,不一会儿,一只昂首挺胸的“凤凰”便初显雏形。“龙凤呈祥面花做起来比较细致,比如凤凰,它的尾巴要做得灵动一点,让它有弯曲感。”迂平说。
  迂平从2000年开始制作面花,多次承接了清明公祭、重阳公祭等大型活动的面花制作,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让老手艺不断焕发新生,融入生活,迂平有自己的想法。她不仅把分散的面花艺人聚到一起,还琢磨着让面花“走出节庆”。跟她学习面花制作的学员中,既有十几年的老徒弟,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她认为,年轻人有新想法,能把面花和现代审美结合,这就是老手艺“活”起来的关键。
  “县非遗办开设非遗传习所,有成人面花培训、儿童面花培训。县文化馆开设有成人夜校,我平时也一对一带徒弟传承。”迂平介绍道。
  胡晓利是迂平的一名徒弟,也是面花传承队伍里的“新鲜血液”。学习面花制作一年时间后,已能独立完成部分面花作品。年轻人的新思维常常给面花制作带来新火花,也更坚定了她学习面花制作的信心。“今年跟随迂平老师参加了清明祭祀面花制作,今后,我也打算好好学习面花,把它传承下去。”胡晓利说。
  从千年岁月中走来的黄陵面花,在如迂平一样的守艺人手中薪火传承。如今,它早已跨越时空,以令人惊喜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黄陵文化对外展示的一张“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