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还塑造了年轻人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已习惯刷短视频,在虚拟空间中学习与娱乐。信息传播速度前所未有地快,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价值多元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基于此,文章将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旨在为高校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质量提供方法指引。
一、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数智话语主题
数智时代,智能设备和网络平台成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参与社会的主要渠道,他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的信息吸引,表达方式趋向于视觉化和即时互动。这些变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过去单一、宏大、灌输式的话语主题,找到与大学生生活经验和思想脉搏同频共振的切入点。这些主题应当紧密围绕大学生的实际关切,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活动频繁,面对海量信息,大学生如何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如何辨别真伪、如何不被错误思潮误导是需要持续关注的主题。同时,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理解科技伦理、认识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变得尤为关键,这些主题共同指向大学生在数智环境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念。教师在选择这些话语主题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主题必须要正面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价值辨析。二是主题应当蕴含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这些核心主题,是构建适应数智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起点和基础,能够为后续的话语表达创新、传播方式变革、教师能力提升等环节提供内容导向和目标指引。
(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
在数智时代,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主张,一些非主流、错误的思想观点借助数字技术的便捷传播,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形成干扰,而信息碎片化、娱乐化倾向也导致大学生对宏大国家叙事的关注度下降。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必须始终将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作为核心任务和根本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强化价值导向意味着在话语内容的选择、表达和传播上必须深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此外,在多元思想并存的网络环境中,话语表达要更加清晰有力,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标准。教师应当运用数智技术创新主流价值内容的呈现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等核心价值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实践策略
(一)提升教师话语能力,提升传播效能
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认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重塑信息传播方式,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接受心理的、了解学生常用的数字平台和信息获取渠道,从而调整课程内容,使其具有吸引力。教师需学习使用数字资源库、在线教学平台、数据分析工具等优化教学流程,并学习用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表达思想,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感知的故事。同时,要善于倾听学生网络表达,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在互动交流中进行价值引导,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能。要切实提升传播效能,这需要教师不仅会说,还要善用技术和策略让话语传播得更远、更深。通过分析学生在数字平台的行为数据,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点、关注点和思想困惑点,据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内容供给。教师应将长篇理论文本分解为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的短内容模块、将复杂理论融入精心设计的视觉化图表、动画短片中,以此来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和可分享性,使其在信息洪流中更容易被学生注意、理解和接受。教师还应当积极进驻学生活跃的网络社区,如校园论坛、社交媒体平台等,在这些空间中用符合平台特性的语言参与讨论、引导舆论,鼓励学生围绕核心价值主题创作和分享内容,形成朋辈间的积极影响,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数智时代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二)融合应用智能平台,拓展话语空间
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话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必须主动拥抱数智平台,将其转化为传播主流价值的新阵地。教师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平台的独特功能、传播规律深度融合,利用平台功能整合优质的理论文章、视频课程、经典著作、红色文化资源等,为学生提供随时可学的权威资料库。高校和教师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建立官方账号或认证身份,主动设置议题,发布高质量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内容应当精炼、具有视觉冲击力;在知识社区,内容应侧重深度解读和理性探讨。通过优化内容标签、关键词和互动设计,增加主流价值内容被学生主动发现和接触的机会。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才能从传统的课堂和校园媒体,有效拓展到学生日常沉浸的数字世界。
拓展话语空间不仅意味着进入更多平台,更关键的是在这些空间中构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思想交流新场域,这需要思政教师充分利用平台的互动功能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环境。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入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互动教学模块,让学生置身于这些模拟场景,并直观地看到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节点是如何发生的。他们能够近距离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理解政策制度在当时具体情境下的实际运作方式和产生的效果。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更容易建立起理论概念与现实实践之间的联系,深化对国家发展道路和理论实践结合的理解。二是运用智能教学平台具备的即时反馈功能自动且快速地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互动信息,包括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点赞情况、发表的评论内容、分享行为的数据,从而评估所传播的教学内容或观点在实际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基于这些实时评估结果,思政教师可以清晰了解到哪些内容方向更受学生欢迎,哪些表达方式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从而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后续内容的主题选择、阐述重点,确保教学话语能够不断优化,更有效地实现传播目标。最终目标是构建起一个以主流价值为引领、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从而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一方面,高校必须转变话语形态与表达方式,使其更符合学生接受偏好,提升话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另一方面,应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工具创设沉浸式学习体验,同时提升教师素养,使主流价值真正入脑入心,切实提升育人实效。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关注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与育人本质,始终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价值性与引领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数字化生存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编号:2023SZ026);2024年度校级教改重点项目: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为例(编号:JG-ZD2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