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编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种类丰富、品种繁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了支持,短视频、直播电商等重构了信息传播方式,深刻改变了文化消费与价值传递生态,传统手工艺单纯的技艺展示已难以满足当代受众对文化认同与精神共鸣的需求。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山西省晋韵织女文化传媒平台”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该平台奉行“传承非遗技艺,迸发时代新活力”的运营理念,通过培训有钩针编织爱好的妇女姐妹传承非遗文化,致力于通过非遗钩编技艺将山西的文化推广向世界。因此,文章将分析数字化手段如何激活传统技艺的价值观传递功能,助力思政教育发展。
一、构建“数字档案+云课堂”传承体系
钩编技艺承载着山西数千年的文化记忆,要守护好这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数字档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方法。数字档案是通过高清影像完整记录老艺人的手法细节,用三维扫描精准留存经典作品的纹理结构,使钩编技艺获得永久的安全存续,为后世留存下真实完整的文化基因。而建立数字档案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能够向参与项目的“晋韵织女”和年轻一代传递尊重历史、珍视传统的价值观,深入理解钩编承载的工匠精神与地域文化认同。“云课堂”的开展依托数字档案积累的丰富资源,具体需要构建一个云端学习平台,将复杂的钩编针法分解为可慢放、可重复、可局部放大的步骤,降低学习门槛。教授编织技法的课程应自然融入钩编纹样中蕴含的民间智慧、山西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让学习者在掌握针法的同时,也能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熏陶。对于“晋韵织女”项目中的妇女学员来说,云课堂还是展现自我、连接世界的窗口,她们既可以通过在线互动获得成就感,又能吸引更广泛人群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参与这门传统技艺,从而推动钩编文化走向世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二、打造“织女主播+文化带货”赋能新模式
许多织女拥有精湛的手艺,但面对镜头感到不自然、不自信,因此需要帮助她们适应直播环境,分享钩编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直播的重点是清晰展示钩编过程本身,借助镜头特写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针法的细腻、线材的选择,以及图案是如何一步一步转化为成品的。直播过程中引导织女理解并讲述钩编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为观众讲解花卉图案代表的吉祥寓意、编织结构技法的特别之处,让织女认识到她们编织的不仅是物品,还是可触摸的文化载体。当织女们能够熟练展示技艺、清晰讲述文化故事并获得观众认可时,她们对自身手艺价值的认知和自信心会显著提升。“文化带货”的关键之处在于深度挖掘并呈现每件钩编作品独特的精神内核与情感,这要求织女主播在展示一件融入地方传说元素的作品时,自然地讲述其文化背景,让观众感觉到自己购买的不仅是一件手工艺品,还是一段文化记忆与对传统手工艺的认同。每一次直播互动都是对山西钩编文化的一次活态传播,主播与观众在问答间共同深化对传统的理解,织女们的直播间最终成为展示山西地域文化魅力、传递积极价值观、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渠道,从而有助于促进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
三、开发“数字文创+思政体验”融合产品线
开发钩编数字文创产品时,需在实体手工艺品中嵌入可识别的电子标签,常见形式为二维码或NFC芯片。以八路军主题钩编挎包为例,使用者通过手机扫描标签后即可观看太行山地区妇女支援前线工作的历史影像资料,引导观众思考手工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义。参与产品制作的“晋韵织女”群体在专业设计师指导下分析传统纹样所承载的家风家训内容,从而更深入理解纹样的历史渊源与精神内涵,有效提升了其对地域文化传统的认知水平。此外,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需建立实体与虚拟结合的体验空间:线下场馆设置技术互动区,采用投影触控设备,参观者接触墙面模拟的纺车影像时,会立即呈现黄河形态的毛线动态图像,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直观的视听体验,这样钩编技艺就成功转化为传递文化自信的实体媒介;线上则开发专用应用程序,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虚拟任务,系统依据用户完成任务的进度显示晋商票号诚信经营的历史文献,任务完成后生成的数字编织作品可分享至社交媒体。该模式通过数字技术将传统工艺操作转化为文化传播行为,促使手工艺从业者从产品制作者转型为文化价值的传递者,推动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环境中的延续发展。
“晋韵织女”视角下,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传承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路径有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数字档案+云课堂”传承体系,让钩编技艺变得可追溯、可研究、可复原。二是“织女主播+文化带货”模式,利用直播进行传统技艺展示、文化传播与价值传递,促进思政教育渗透。三是开发“数字文创+思政体验”融合产品线,让传统手艺真正成为传递文化自信的媒介。后续,可探索将VR技术、数字藏品等融入文化带货场景,开发融合技艺实训与思政教育的标准化课程体系,为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教育转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