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孕育的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将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历史情景模拟+现实问题导向”双轮驱动模式,旨在将五四精神从抽象的历史符号转化为青年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的价值力量,形成闭环育人体系。
一、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表达
五四运动体现的爱国主义与立德树人任务中的“德”相一致,为大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夯实根基。五四精神的进取意识和进步理念与教育目标相吻合,为大学生人格塑造提供思想和实践启示。将五四精神纳入思政教育体系能激发大学生内在动力,提升其认知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助力民族复兴。
(二)引领核心价值观铸魂淬炼新时代使命担当
五四精神的核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研究五四运动,可引导大学生增强家国情怀,深化马克思主义认同,在复杂思潮中保持理性思考。可有效拓展思政教育内涵,将抽象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准则,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五四精神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现状剖析
(一)知识获取途径单一
目前,学生接触五四精神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理论讲解和教材研读,虽能保证内容权威性和系统性,但与大学生信息接收习惯不符。社会实践类学习形式如红色研学活动组织刻板,参与度不高,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衔接机制亟待完善。
(二)认知深度不足
部分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停留在历史事件表层,能复述五四运动时间和过程,但难以深入理解其时代价值。这种认知浅表化使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难以用五四精神进行价值判断,弱化了思政教育铸魂育人功能。
(三)知行脱节
高校举办的五四精神主题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但在日常生活中,将爱国情怀转化为社会责任感的实际行动缺乏。这反映出当前教育模式在价值观转化机制上的短板,未能有效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
(四)体悟内化不足
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以量化指标为主,忽视学生精神世界成长。学生学习心得多为理论复述,缺乏情感共鸣和思想升华,导致学生对五四精神学习停留在完成任务层面,难以实现从知识接受到价值认同的转变,无法构建“学思践悟”闭环。
三、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历史情景模拟:构建精神共鸣的沉浸场域
高校可利用数字化技术重构五四历史情境,打造“沉浸式教学”模式。例如,开发互动式历史剧本,模拟学生运动决策场景,让学生领悟家国情怀;设计“时空对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与历史人物跨时空思辨,剖析五四精神当代价值。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以情感共鸣筑牢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基础。
(二)现实问题导向:搭建精神转化的实践支架
将五四精神转化为分析现实问题的工具。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组织学生研讨人工智能伦理、基层治理创新等议题,锻炼理性思维。围绕“爱国与进步”,开展乡村振兴调研、科技创新竞赛等,引导学生实践社会责任,使五四精神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资源,实现价值传承与社会实践融合。(三)双轮协同:形成精神内化的闭环系统
历史情景模拟和现实问题导向动态互促,模拟情境中培育的历史同理心可转化为分析现实问题的价值标尺,现实议题研讨中形成的批判性思维能反哺历史认知深度。这种机制避免历史教育“空讲情怀”和现实议题分析“就事论事”,实现价值认知与行为实践统一。
五四精神跨越百年,将其融入教育体系,是守护民族精神传承和推动教育创新的关键。“历史情景模拟+现实问题导向”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历史看现实呼应构建动态育人链条,使五四精神内化为青年价值自觉。未来,要持续深化该模式,必将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扎根生长,为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李勇全,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恩,菏泽医学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