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2日
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的路径
徐先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乡村文明建设关乎农民精神面貌和乡村长远发展,需要从历史积淀中汲取力量。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将这笔宝贵财富融入乡村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激活这些资源能有效唤醒村民的身份认同感与集体荣誉感,同时红色精神如艰苦奋斗、纪律严明、服务人民等与当前乡村治理中倡导的勤劳致富、邻里和睦、爱护环境等新风尚高度契合,能为村民日常行为提供清晰的道德标尺。因此,文章将探索如何让沉睡在历史中的红色文化有效转化为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的实践路径,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路径参考。
   一、盘活红色资源,夯实乡村文明根基
  要让中国红色文化真正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就是把乡村沉睡的、零散的红色资源有效盘活。乡村蕴藏着丰富的红色宝藏,包括见证过烽火岁月的旧居、旧址,应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防止消失。要主动去倾听、记录老人们讲述的历史故事,把这些口口相传的历史认真记录下来、整理成册,而后在村里的祠堂、文化广场布置红色文化展示空间,让村民在闲暇时了解自己家乡的光荣过往。红色旧址、故事背后蕴含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等宝贵的精神品质,是今天建设文明乡风亟须汲取的营养。基于此,要夯实乡村文明根基就要找到这些红色精神与当代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连接点。例如,倡导邻里互助、反对铺张浪费、鼓励勤劳致富、维护公共环境等,可以从南泥湾精神中找到源头和依据,转化为农村群众共同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的行动自觉。在组织村民议事、调解邻里纠纷时引入相关红色故事及其体现的精神价值作为参照和榜样,让村民们在参与村庄事务、处理相互关系时能时不时想起那些老故事里传递的道理,自觉地用那些高尚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影响他人,这样红色文化就能深深扎进乡村文明的土壤,助力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尚的建设。
   二、活化传播载体,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要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村民心里,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还必须让这些故事和精神动起来、活起来,用村民们熟悉、喜欢、容易接受的方式把红色文化自然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以红嫂精神活化为例,村里有“文化达人”的,可把沂蒙“红嫂”的故事配上乡亲们熟悉的旋律,改编成简单易学的广场舞,大家一边活动身体,一边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重温红嫂精神;手巧的妇女则可以教大家用传统的剪纸、刺绣展现沂蒙“红嫂”的形象、推小车的场景,或可利用村里的广播在茶余饭后播放一段用方言讲述的沂蒙“红嫂”小故事,从而把宏大的历史和精神巧妙融入进村民们的日常活动,丰富乡村本身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蕴含的宝贵品质应内化为村民们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准则,从而塑造新的风尚。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里的志愿服务,照顾孤寡老人、帮助困难家庭,把那份“大爱”转化为邻里守望的“小善”;在组织观看红色主题的文艺表演后,可以顺势引导群众讨论如何向榜样学习、今天能为建设文明乡村做点什么等,还可以把红色精神巧妙地编织进村规民约的修订讨论中、融入“好媳妇”“好邻居”等身边榜样的评选标准里。这样,每一次传播活动就成为一次精神的对话和价值的体会,使红色文化逐渐沉淀为村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形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勤劳致富的文明乡风。
  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需把像沂蒙“红嫂”、南泥湾精神这样的红色故事,转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红色基因扎根乡村治理,用在调解矛盾、组织集体劳动中。这样,红色文化就能培育出尊老爱幼、勤劳守信、邻里和睦的新风尚。未来,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文明需要更注重长效性与创新性,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青年参与传承,从而为乡村注入持久的精神滋养。
  (作者单位:淄博市周村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