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东芹
实乃抱歉,收到前辈史继斌老师出版的《黄土地》已一月有余。我断断续续拜读着,因自己水平有限,迟迟未能动笔写读后感。为人谦逊的史老师委婉说明为我赠书的目的,我既惭愧又欣慰:惭愧的是“作家的帽子”戴在我头上实在不匹配,欣慰的是史老师以长者、学者的姿态鼓励我。
史老师与我因文学爱好相识于黄陵县《桥山文学》群。记得我发了一篇短文,史老师友好地为我点评。文章能得到老师鼓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我自然回以感谢。文友牵线得知,我们同是延安炼油厂职工,还是子长和清涧相距30公里的两县邻居,这份亲切感让我冒昧加了老师微信,成了素未谋面的微友。
茗茶一杯,手捧书本,闻着书香,嚼着书味,像饥饿的孩子贪婪地吮吸书中养分——那一花一木的意趣,一词一语的意味,一颦一笑的意蕴,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了生计我拼命赚钱,为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奔波。遗憾的是,读书、写作只是我下班后加班加点的一个插曲。
忙里偷闲翻开史老师的《黄土地》,单是题目就吸引人眼球。黄土地是博大和宽厚的,孕育了华夏文明,养育着一方生灵生生不息;黄土地又是传统的束缚,亘古的苍凉、贫瘠、冷漠,让人逃不掉、挣不脱,留下多少伤痛… …
小说主人公史天牛,初中时被人误认为参与“反革命”组织,遭了一年多的侦查审讯。青春年华的他身心受创,因这“反革命”的历史印记,人生轨迹改变,成了接受监督劳动的贫困农民。为填饱肚子,他痛苦地活着,生活的鞭策不断抽打他,不得不逃荒“走南路”。“反革命”帽子摘掉后,他回乡三年考入延安师范,三年半(因“文革”推迟分配半年)后分配回子长任教师,领了一个月工资便入伍,到北京卫戍区当兵。在师部培训无线电通讯6个月后回团里,却有人派性诬告他曾参加“反革命”,部队以退伍军人名义让他提前回家(原籍子长县)。县上不执行退伍军人安置政策(由哪里来,回哪里去),让他回农村劳动(取消了公职教师资格)。
这时,他有幸遇见妻子刘月娥。她出身贫寒却蔑视金钱,地位卑微却渴望爱情且不失尊严,有颗正直、高尚、纯洁、善良,未被世俗污染的灵魂。
后半生的史天牛,忽然有了个想法:写篇短文揭露“文革”时期像他这样受过遭遇的一代人,如何从苦难中幸存至今。他感叹:一场场灾难过后,曾经作恶的人躲到哪里去了?他们有没有良心发现?有没有受到该有的惩罚?良知、理智、正义感占据他内心,这也是他动笔写作的原因之一。
史天牛本该颐养天年,却退而不休。回忆如电影在脑海回放,强烈的欲望促使他火速动笔,想给亲属和子女留一份人生交代。
为了这个愿望,他几次动笔都半途而终。因为每写自己的遭遇,总要涉及制造冤情的人和事,设下悬念,可他又不忍心暴露他们的嘴脸。在这种矛盾心理下,他后来用小说形式虚拟了一些人物,来揭露坑害他于险境的丑陋替身。
隔行如隔山,他几十年人生里从未涉猎过这种文体,又缺乏阅读熏陶。怎么办?他从2010年起,从19世纪文学大师的著作开始,一边购书,一边阅读,在阅读中寻找与自己经历合拍的叙述样式,先后买了100多册世界名著和100多册国内名著。
他从不懂小说文体、语言欠佳、不会塑造人物、铺垫场景、渲染气氛开始,把写出的初稿反复打磨。像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老师说的:“给自己栽一颗苹果树。首立主杆,次加分杈,再添枝叶,施肥浇水,开花结果。”今天加一加,明天改一改,四五载来,他重新回望生活,把单一的《传记》内容逐渐改写成“四不像”的小说。
漫长的打磨、摸索中,为让人物和事件贯穿完整,他用熟悉的“黄土地”情调延伸,穿插信天游歌曲,为作品添美感,拓伸事件来龙去脉和人物个性起伏,让故事情节更完美。
他像解开伤疤,用春天的桃花、杏花填满,再缝补成秋天收获满满的护花使者。不知不觉中,从“万金油”行政干部成了文学爱好者。他对人类命运的整体性思考,让他处于持久、专注、有定力的阅读和思考中,故事在僵化过的头脑里渐渐成型。
作品能锦上添花,是因一次偶然机会,仿佛冥冥中自有安排,他认识了获全国小说奖的著名作家高波先生。高老师好奇地问:“你买的名著比我多,写的读书笔记也比我多,为什么不写小说呢?”史天牛兴奋之余,一头扎进稿纸堆,更确信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当然,成功男士背后总有默默支持的女士,史老师安心创作离不开妻子月娥的支持。书中史天牛说:“我不甘心,特别是不甘心埋没妻子刘月娥对家庭那份执着的付出,不甘心忘记那些爱护和保护过我的人。”这本书包含史天牛对恋爱、婚姻、家庭、社会伦理的认识,以及实践中不可逾越的临界红线。作品如人品,这是蕴含、弘扬正能量的精神财富。
史老师终于完成这部作品,它有相当的含金量。文字接地气,语言流畅朗朗上口,意蕴丰富让人喜读。内容多是身边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以生动、具体、真实的艺术形象打动人、感染人。不是枯燥说大道理,也不是靠严谨逻辑推理,而是借形象化手法阐释内心感受,让文章既富哲理又不失生动,带给读者意味深长的美感。
史老师年过七旬,仍在文学道路上奋斗不止,是多么年轻的胸怀、旷达的境界!人生有如此修为,能出书是可喜可贺的大事。他的步伐分明是一首雄赳赳、气昂昂的诗,那年轻的韵脚会鞭策和感化我这样的后来者!他的精神引领我更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