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去年夏天傍晚的一件事。
那天我挤在晚高峰的地铁里,身后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孩没站稳,重重一脚踩在我为工作新买的皮鞋上。疼痛和恼火直冲脑门,我猛地回头,一句斥责几乎要脱口而出。就在对视的瞬间,我脑子里忽然闪过前几日读《菜根谭》里那句“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原以为不过是书上的漂亮话,谁知生活中真遇到憋闷事时,字句竟自己跳出来挡在怒气前头。我那股冲到嗓子眼的火气,像被什么轻轻按了下去,对他点了点头。他连声道歉,而我攥紧的拳头也不知何时松开了。
后来与一位相交多年的大学教授闲聊,谈及此事,他对我说:“你这回倒显出几分大气。你若当场跟他吵起来,针尖对麦芒的,公共场合他觉得失了面子,矛盾反而会激化,他大概也没想到你能这样。”静下心来想想,若搁在从前,我必定要争个面红耳赤才罢休。仔细想想,这些年读的书,多少磨掉了些棱角,教会了我在火气上头时先缓一缓,阅读沉下来的那点体谅,不知不觉就盖过了血气方刚。
这些年保持的好习惯不多,但自中学热爱阅读的习惯倒坚持得很好,也因此品味了千百种人生的悲欢,读过溢美之词的颂扬,也读到过犀利深刻的批判,甚至字字诛心的攻讦谩骂。或许正是如此,我的心境平和了许多,几乎静水深流。
阅读温养了我的心性。这是阅读馈赠我的厚礼。好比只读过图画书的人,遇到一个生僻字就觉得晦涩难懂。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啃下过佶屈聱牙的典籍,有时还曾与截然相反的思想激烈交锋,再碰到寻常的质疑或争论,就会觉得不过尔尔。这好比你已经在思想的山峰上攀登过嶙峋绝壁,穿越过迷雾深谷,便会觉得从前纠结的种种不过是山脚的小土坡,根本不值得心神激荡。
另外,持续的阅读渐渐让我洞察了人情。在字里行间穿行时,会遇见高尚的灵魂,也会窥见卑劣的算计,更会从千百故事里淬炼出对人心的体察。读得多了,渐渐便了然人性中那些复杂的光影。比如,世情常如《增广贤文》所叹:“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趋利避害是本能,若你挡了旁人的路,冷箭暗伤便难避免。比如,人性中的“毁玉之欲”最是阴郁,总有人见不得美好圆满,定要损之毁之方觉痛快。所以古训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读懂了这些,无论日后遭遇何种炎凉冷暖,心底自有从书页中寻得的清凉与坦然。
我们这些寻常人的心性,多是被阅读滋养丰盈的。那些智慧卓绝之人,大多博览群书。譬如范仲淹,若未曾遍览典籍,未曾涵泳于经史子集,未曾与古圣先贤神交,他那“先忧后乐”的胸怀与境界断难孕育得如此恢弘。
“初读以明理,再读而知深,三读而悦纳。”其实这话也是在说一个人随着书卷浸润、涵泳日久,心性也会渐渐澄明。读到第三重境界,品什么文字都觉得亲切有味了,这不就是书海涵养出的通达与包容吗?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阅读,其实是在熔铸万象。触碰百家言,涉猎千般理,咀嚼艰深奥义,无数思想的细流潺潺汇入心灵之渊,方洞明世事,包容万理。好话道:“那些曾让你掩卷长思的,终将沉淀为你精神的厚度。”坚持阅读的滋养,心域终成天地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