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7日
父亲的收音机
呼延东
  我的家乡在陕北延安宜川北塬上一个小山村。这里毗邻原始森林,可谓穷乡僻壤。60年代末,人民公社时期,这里的人们早出晚归的在这块黄土地里刨食,生活甚是艰难。
  那些年,村里没有通电,除了村村皆通的有线广播,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匮乏。那个年代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农村人要接受文化科学知识除了广播、夜校,就是靠收音机了。但是当时的农村老百姓要想拥有一部收音机也非常不容易,一般家庭可是买不起的。
  父亲早年背井离乡,从中原河南密县逃荒要饭来到陕北延安宜川,为了生存,在这里安了家。父亲从小性格开朗、思维敏捷,酷爱文艺,尤其爱好戏曲,爱听戏,爱看戏,也爱唱戏,打口哨唱豫剧更是一绝。虽然他不识字,但好多戏曲剧目的经典片段都会唱,整本戏曲内容他可以说完整。
  为了学到更多的文艺知识,父亲太想有一个收音机了。为了这个梦想,他利用劳动间隙去山洼里割荆条编筐,筐儿积攒得多了,县城逢集偷偷请假去卖,换一点零钱。那时候,人民公社时期,政策不开放,不允许私人自由买卖的(小买卖是资本主义尾巴)。
  父亲偷偷摸摸地不知道攒了多久,终于凑够了买一部收音机的钱。他想方设法托人从县城买回了一部和书本差不多大小、外面套着皮套、能随身背着的小型收音机。
  父亲如获至宝,他和收音机几乎形影不离。干活时背着,走路时也背着;吃饭时听,睡觉也在听着,一有空就听……这部收音机也成了我们几个弟兄姊妹学习上的辅助工具。那时候农村老师都是方言教学,收音机也成了我们几个普通话的启蒙老师。
  每天晚上,或者在吃饭的时候,全家人吃着饭,听着收音机里的新闻和其他娱乐节目,这几乎成了我们家的一个习惯。
  父亲说,干活累了,听一听戏就不困了。我们收听的范围广,新闻、娱乐节目、相声、歌曲,我们最喜欢的是小朋友的“小喇叭”节目,收音机是我们崭新的精神世界。
  父亲听戏曲,我们也听,一些传统剧目:《对花枪》《桃花庵》,还有以穆桂英、花木兰为主角的戏曲……现代戏:《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父亲耳熟能详,随便就可以吟唱一段。连妈妈跟着也可以唱很多段子,我们也是跟着瞎哼哼,一家人在这颇具文化气息的氛围中自得其乐。
  父亲也经常对照戏中的人物教育我们几个,要当报国的忠臣,不要做人人唾骂的奸臣。做人要孝顺,懂得感恩,要爱国,爱家,爱自己的亲人…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家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依然有收音机的声音传出,尽管这部小小的收音机修了又修。
  记得那时,收音机坏了,没有人会修理。爸爸急得吃不下饭,在窑洞里转出转进的。后来,我们村一位李姓叔叔,是老师,他业余喜欢钻研无线电。李叔叔业余利用最简陋的工具为爸爸一次又一次地修好收音机,现在想起来,我都由衷地佩服李叔叔。
  父亲经常说:你们要好好念书,长大做李叔叔那样有本事的人,会教书、会写对联、会修理收音机。我们几个也在心里默默地记下了他的话,学习一直都很努力。
  时光荏苒,家用电器普及千家万户,我们家电视机、录音机等都有了,但父亲还是没有扔掉他的收音机。他说,收音机里面有些东西,电视机里没有的,他喜欢听收音机,也离不开收音机。
  前几天,去家里的老窑洞收拾东西,偶然又看到了父亲那部样式很旧的收音机。父亲离开我们几年了,这部旧的收音机也早就失去了它的主人,满是灰尘的机身显得那样的孤单落寞。睹物思人,我泪流满面… …
  收音机伴随父亲近半个世纪,在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让我们全家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充实快乐,让父亲在那个困难的年月里,能够信心百倍地扛起一个家,和妈妈一起抚养我们兄弟姊妹几个长大……这部收音机,也伴随了我们的童年,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快乐和回忆。
  父亲去了,他心爱的收音机也退出了现代社会的文化舞台,但父亲和他那部收音机留下和教会我们的精神财富,将伴随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