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童年时期的照明工具,四十几年不用已经淡忘了。不久前,内蒙古文友雨后彩虹老师发了一篇《煤油灯承载我的记忆》,勾起了我遥远的回忆。
小时候,在农村都是用昏暗的煤油灯照明。除了煤油灯还有罩子灯、马灯。煤油灯的结构是:下面一个木制圆形底座,支撑着一根不长的杆;中间是像墨水瓶形状的玻璃瓶,里面装有煤油,上部是用捻子做的灯芯。晚上用火点在灯芯上,能发出昏暗的光。罩子灯形状精致些,底座稍大,中间的玻璃瓶稍大,呈葫芦形状,在捻子灯芯上套着一个长方形玻璃罩子,玻璃罩子呈弧形,和一般煤油灯比显得精致美观一些。马灯是可手提、能防风雨的煤油灯,应该是因骑马夜行时提在手上或挂在马上而取名叫马灯吧。它用玻璃罩子罩着,两边焊有不锈钢装饰,上面有个手提的不锈钢铁丝环,夜间出门可以提着走夜路。
记得小时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刚入学的自己写着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豆大的火苗散发着淡淡的煤油味与烟熏味,可在昏暗的灯光下,我依旧认真完成着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给一家人做鞋、缝制棉衣、纳鞋垫。那年月不通电,自然也没有电视可看。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和古典戏曲中的故事。昏暗的油灯下,小孩子读书写字,大人做针线活,好像谁也没有感到费劲。
临近春节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剪窗花、制作薰画、蒸年馍、炸油糕、炸合子、炸丸子等;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除夕晚上,小孩子挑着红灯笼东家串西家到处玩;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除夕夜本家人来辞年,照样用好酒好菜招呼。那时的心里是简单快乐的,一点也不觉得煤油灯照明费劲。
一直到1980年以后,村子通了电,才发现煤油灯与电灯没有可比性。10岁以后,我离开农村去县城上学,在明亮的电灯与路灯下,才觉得二者确实存在天地之别。好像在农村通电后的最初十几年里,煤油灯还起着停电时的短暂应急作用,后来停电就用蜡烛应急,煤油灯彻底告别了为人类照明的职责。
煤油灯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它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们淳朴快乐的回忆,也为60后与70后两代人奠定了适应社会、战胜困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