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基层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支持的有效性研究
叶勤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老旧社区的低收入家庭、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残障人士、失业青年等弱势群体在获取医疗、教育、就业等基本服务时仍面临困难。过去对弱势群体的支持主要依赖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难以精准匹配家庭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基层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社会工作是全党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关于社会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各地和有关部门必须主动作为、协同联动,切实凝聚起做好社会工作的强大合力。因此,文章将深入分析基层社会工作者如何支持弱势群体,结合武汉市的基层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其具体支持路径,旨在为构建精准、长效的弱势群体支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构建更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一、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服务效能
  基层社会工作人员深入社区识别弱势群体需求后,能够主动协调政府部门政策支持、企业物资捐赠、公益组织人力服务过程中,社工站点负责收集低保家庭的医疗需求、失业人员需求、残疾人士照护需求等信息,同步对接民政部门的补贴政策、人社局的培训项目、医疗机构的义诊资源,实现帮扶资源及时到达最需要的人群手中。社工还会为每位服务对象建立档案,综合评估其经济状况、健康程度、社交能力和发展需求,据此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待业青年会收到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就业指导咨询、临时生活补助申请渠道;独居老人档案则整合上门医疗服务、紧急呼叫设备安装、营养餐配送和老年社交活动安排,从而让失业青年可以尽快找到适配岗位,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同时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增强其社会参与感和幸福感。
  在这一方面,武汉蔡甸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郦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举办考前培训,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在开班仪式上强调学员应立足新时代使命,通过考试强化理论、完善机制,争当基层治理骨干。培训紧扣考纲,采用理论精讲、案例分析和互动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员系统掌握知识与应试技巧,成效显著:全区792名社区工作者中,持证社工达507人,持证率超63%,去年新增持证103人。
  二、创新服务模式,增强社会参与
  基层社会工作人员在制定帮扶方案时,常常会邀请受助对象加入协商,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前,会组织老年人现场体验设施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积极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的核心要求,即以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目标,通过为居民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改善人民所在的社区环境和生活条件。针对外来务工子女课后托管服务,由家长代表参与课程时间规划和内容设计,以使服务更贴近实际需求。社区工作人员会专门请社区的老人们到现场亲手试用新的扶手、座椅、活动器材等设施,鼓励老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这种深度参与正是将“人”置于核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美好生活需求的直接体现。在筹划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课后托管服务时,工作人员会邀请这些孩子的家长代表一起讨论,家长们最清楚孩子的放学时间、家庭接送安排,以及需要补充哪些知识、技能,最终设计出来的服务可切实解决孩子放学后的看护和学习需求,也让家长们感到安心和信任,从而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实用性和满意度。
  综上,基层社会工作人员以需求为导向,能够集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推动医疗救助、技能培训、照护服务等资源高效匹配至低保家庭、残障人士、失业青年等,不仅提升了服务的针对性,还增强了弱势群体的长期发展能力。后续研究可深入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化弱势群体需求识别与资源匹配效率,从而构建更加精准、可持续、包容性的社会支持体系。
  (作者系中共武汉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