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其思政引领力强弱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成效。在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面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构建“三堂联动”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四力齐发”,即通过“党建课堂”凝聚政治向心力、强根铸魂;“思政课堂”增强理论说服力与现实解释力、启智润心;“实践课堂”提升教育教学感染力、知行合一,最终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党建课堂:筑牢政治根基,凝聚政治向心力
思政引领力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够坚定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党建课堂不断创新党员教育形式、深化教育内容,加强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政治素养,把准思政引领的政治方向,凝聚政治向心力,不断提升党课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的质量和效果,筑牢高职院校思政引领的政治根基。
党建课堂不仅为“政治标准”干部选拔提供支持,还为办学政治方向提供保障。通过常态化政治理论学习、专题培训、红色实践等党建课堂形式,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建设政治过硬的教育教学队伍。党建课堂领航借助“三会一课”专题学习、书记校长讲思政课等常规党课形式,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党性教育活动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赴党史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在沉浸式体验式党建课堂中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党建+专业”特色活动,让党的旗帜在教育教学一线高高飘扬。高校党建课堂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把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党组织覆盖到教研室、实训基地、学生社区等基层单元,形成“党委统筹、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党建+思政”工作体系。
二、思政课堂:深化理论武装,增强理论说服力和现实解释力
思政课堂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通过时代教学新载体,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教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实现“内容创新”与“形式变革”的提质升级,增强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解释力,筑牢思政引领的思想根基。
一方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增强理论说服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核心,构建“1+N”课程体系,将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深化思政理论课供给侧改革。在思政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过程中,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工匠精神专题”“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的职教案例”等,让理论学习与学生专业认知同频共振,实现理论武装从认知、情感到价值的三维进阶。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现实解释力。运用“翻转课堂”“在线课堂”“虚拟课堂”“情景剧”等教学形式,聚焦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将抽象理论转化为鲜活实践,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学理性、趣味性,提升思政课的“聚合力”和“黏合度”;通过模拟两会现场、开展“建设中国的青年担当”辩论赛,引导学生从“被动听”转向“主动想”,在思辨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
三、实践课堂:实现知行合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感染力
坚持“三全育人”,联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将传统课堂教学拓展到校外,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在党建课堂的引领下,推进传统思政课堂、校园文化课堂、数智云端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联动,强化互动广度、互动深度和互动浓度的“三度叠加”的交互式实践课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感染力,筑牢思政引领的实践根基。
联合红色教育基地、龙头企业、乡村社区等建立“大思政课”实践基地,组建基地讲解员、劳模工匠与思政课教师多方协同的“实践教学共同体”,通过“政校行企”四方协同机制,建强实践课师资队伍。结合地方红色资源,设计“重走红色革命路”“改革开放前沿行”等主题实践线路,将思政课堂搬到革命旧址、改革现场、建设工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沉浸式VR体验项目,打造“沉浸体验式”虚拟课堂,让学生在数智技术赋能的实践教学情境中深入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深刻内涵,实现思政课实体课堂向虚拟课堂的空间化转换。完善实践育人评价机制,建立“成长档案袋”制度,记录学生参与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数据,生成“政治素养雷达图”,实现立体化评价机制的改革新突破。构建过程、成果与社会的实践课堂“三维评价”体系,过程维度采用“实践积分制”,成果维度实施“项目路演制”,社会维度引入“实践单位反馈制”,形成“知行合一”的闭环评价。
“三堂联动”使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从“单向灌输”到“多维互动”、从“平面教学”到“立体育人”的转型,回应了“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更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实践中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政引领新路径。通过“党建课堂”定向领航、“思政课堂”理论赋能、“实践课堂”检验成效的联动机制,形成“三堂联动”协同效应,实现政治引领、理论浸润、实践锤炼的有机统一,使政治向心力、理论说服力、现实解释力、实践感染力贯穿三堂全过程,达到“四力齐发”的引领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域五环双主体’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编号:Z20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