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红色文化在高校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中的应用
陈锐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鲜明标识,承载着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积淀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高校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共识的历史使命。在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当下,部分青年学生对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基、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存在模糊认知,亟需借助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培根铸魂。本文立足红色文化的育人特质,从课程浸润、传播创新、实践体验三个维度探索应用策略,以期通过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入,让高校学生在历史记忆中感悟共同体的精神渊源,在情感共鸣中强化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在行动践行中夯实共同体的实践根基,进而为新时代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提供创新路径参考。
  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开展主题教育
  高校应从文化解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三个层面,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课程体系构建。在文化解构层面,高校应组织历史学者、思政教师、文化研究专家协同梳理本地及全国的红色文化素材,将革命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事迹、红色经典文献、非遗红色技艺等,按精神谱系、历史脉络、地域特色分类编码,并提炼其中蕴含的团结奋斗精神、共同理想追求、多元一体实践等共同体核心内涵。课程设计环节要构建立体化体系:思政必修课增设“红色文化与民族共同体”专题模块系统讲授共同体思想渊源;专业课程结合学科特点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如文学类分析红色经典文本中的民族叙事、艺术类开展红色主题创作实践、理工类讲述科技领域红色人物报国事迹,同时开设“红色文化专题导论”“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等选修课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创新教学实施方法,如采用沉浸式课堂模式,借助历史影像资料、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重现红色历史场景;建立双师共导机制,邀请革命后代、非遗传承人、基层民族团结模范进课堂增强文化感染力;设置红色文化研习实践学分,要求学生组队开展本地红色文化调研并撰写含共同体视角的调研报告,将优秀成果转化为课程案例库。
  二、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学生情感认同
  高校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需贴合新媒体传播特点,打造多维度传播格局。高校应搭建红色文化新媒体矩阵,集成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网络电台、虚拟展馆等载体,依据各平台用户特性定制内容。例如,在短视频平台推出红色微故事,以碎片化叙事聚焦革命时期各民族共同奋斗场景,包括延安回族厨师创制“民族团结菜”、西南联大师生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等故事,从小处展现民族共奋进的宏大主题;在微信公众号开设“红色基因图谱”专栏,用信息图表解析红色文化中的民族交往脉络,呈现长征路线上的民族村寨分布、革命历史中的少数民族英雄等,以可视化方式增强知识传播效果;在网络电台制作“红色声音档案”,收录少数民族语言的革命诗词朗诵、红色歌曲翻唱,构建多语言传播场景。此外,高校还可开发互动性传播产品,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搭建红色文化虚拟体验馆,设计重走长征路、延安窑洞对话、民族团结纪念馆漫游等互动项目,让学生通过数字分身参与历史场景,如模拟为藏族同胞医伤病、与各民族革命战士共制棉衣,以具身体验增强情感代入。
  三、组织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共同体意识
  高校要组织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构建校内体验、地域联动的实践体系,借由具身参与推动认知转化。校内打造红色文化实践周,一方面,搭建红色文化市集的沉浸式体验,如设置各民族革命时期特色展区,陈列彝族红军果基支队结盟信物、朝鲜族抗日游击队自制武器、蒙古族革命青年进步刊物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场景复原、工艺制作直观感受不同民族在革命历程中的独特贡献。另一方面,组织红色家书诵读会、民族团结故事会等情景式活动,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演绎革命时期不同民族战士书信往来,如朗读维吾尔族烈士买买提·伊敏诺夫家书、重现壮族女战士韦拔群发动群众场景,在情感代入中理解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地域联动层面与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建实践基地,组织红色足迹考察,带领学生实地走访长征沿线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当地老人交流红军过境时的民族团结故事,参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红色元素挖掘,如在苗族“四月八”节中梳理革命记忆;开展红色文化田野调查,要求学生撰写《XX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现状》《革命历史中民族交往遗迹的当代价值》等调研报告,将实践体验转化为学术认知。
  红色文化蕴含的共同体基因,与高校培养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诉求天然契合。红色文化在课程体系中的深度融入,可将历史文本转化为滋养心灵的精神养分。借新媒体传播的创新实践,由静态符号变为引发共鸣的情感载体;依托实践活动的沉浸式体验,从理论认知转向身体力行的行动自觉。这一系列策略协同发力,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在青年学生心中构筑起以共同历史记忆为纽带、以共同价值追求为内核、以共同发展愿景为目标的精神共同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高校需持续深挖红色文化的育人“富矿”,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使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青年学生血脉,激励其在认同中凝聚力量,在共识中砥砺前行,以红色文化的永恒光芒照亮民族共同体走向未来的奋进之路。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本文系202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4540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