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 通讯员 杨勇
杨家园则派出所位于子长市以东15公里处,派出所共有民辅警11人,辖区有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口、采油队等,治安形势复杂,流动人口较多。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把“矛盾化解在源头、服务送到家门口、安全护在百姓身边”的承诺,写进了每一件小事里。
把百姓心坎“疙瘩”解掉
“邻里吵架、夫妻拌嘴、商户纠纷,这些‘家长里短’的事,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大麻烦’。”派出所所长的话,道出了基层矛盾调解的关键。为了把矛盾“掐灭”在萌芽,派出所组建了三级矛盾调解机制,汇聚了派出所民辅警、红都义警队伍以及人大代表、干部、企业代表等多方力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调解体系,并在派出所设立了“红都人民调解室”。这一机制确保了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和解决,有效防止了矛盾的升级和激化,为辖区的社会稳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今年夏天,辖区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起了争执,眼看就要动手,社区民警接到消息后,带着义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先拉着两家人坐在院子里“拉家常”,再拿出村里的老宅基地图纸一点点比对,最后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劝说。3个小时后,两家人不仅握手言和,还主动约定一起修整边界的围墙。
这样的场景,在杨家园则派出所早已是常态。近年来,他们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化解率达98%,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把温暖送到群众身边
“派出所的门,永远为老百姓开着;民警的电话,永远为老百姓通着。”这是辖区居民对杨家园则派出所的评价。民辅警们深知,基层警务的核心是“为民”,于是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针对村里老人多、行动不便的情况,民警每月定期上门,帮老人办身份证及处理一些生活上的琐事;为了方便上班族办事,派出所开通“周末便民窗口”,电话预约办事;在高所东警务室开通了户籍、交管业务,方便周边群众办理业务,让周边群众真正体会到家门口派出所的便捷服务;遇到老人孩子走失、酒醉找不着家等紧急情况,民警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哪怕是深夜也从不推脱。
今年8月份的一天晚上,家住清涧县的一名老人带着智力障碍儿子看病时在火车站走失,值班民警接到求助后,及时赶到火车站,在了解情况后及时调取火车站周边监控,通过近3个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市区找到老人走失的儿子,考虑到天色已晚和老人家庭困难,民警还贴心地为父子二人解决了住宿的问题和回家的路费。事后老人的家属专门电话感谢,值班民警却笑着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就像帮家里人一样。”
让平安常伴群众左右
“晚上走在街头,看到派出所的巡逻灯亮着,心里就特别踏实。”这是辖区居民最直观的感受。为了织密治安防控网,杨家园则派出所从“被动接警”转向“主动防控”,构建了“地面巡逻+视频监控+群众联防”的立体防控体系。每天早晚高峰,民警会在学校、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定点值守;夜间,他们带领红都义警巡逻队,穿梭在社区街巷、乡村小路;辖区的重要路段、企事业单位监控全部整合接入派出所监控室,由专人24小时值守,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第一时间调度处置。同时,还发动居民成立“平安志愿者队伍”,邀请商户、村民参与治安巡逻,让“人人都是安全员”。
去年,警员在日常夜间巡逻中发现一男子骑电动三轮拉有一只山羊,经过巡逻民警盘查最终确定该男子所拉山羊为盗窃所得,民警及时联系到失主将被盗山羊返还。通过立体防控体系,辖区盗窃、打架等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