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9日
《新民主主义论》与延安精神的时代交响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抗战相持阶段,黄土高原上的延安窑洞中,一盏油灯下诞生了一部改变中国命运的光辉文献——《新民主主义论》。这本著作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同时也成为了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路明灯。延安以其独特的政治生态、文化氛围和社会实践,为这一理论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理论与地域的交融,共同谱写了一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丽乐章。
  《新民主主义论》诞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国向何处去”成为历史性课题。各种错误思潮泛滥,“左”倾关门主义与右倾投降主义皆无法使中国走出危机;而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聚集了大批进步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文化氛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逐渐成熟,具备了系统总结革命经验、进行理论创新的能力与自信。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毛泽东同志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创作出了这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
  《新民主主义论》系统构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它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国际环境有着深刻透彻的分析,阐明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纲领,创造性地解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的问题,即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动因问题,可以说它的出现有效解答了中国革命面临的现实问题,奠定了新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
  延安精神和《新民主主义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一是延安时期形成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给《新民主主义论》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源泉;二是《新民主主义论》又把延安精神注入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实现了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的伟大跨越。理论与实践在延安这片热土上相互促进、同向发力,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道路上不断前进。延安的物质贫困与精神富足形成的鲜明对比,正是理论生命力的生动体现,简陋窑洞发出的思想强光却点亮了整个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论》在当代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成为今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关于政治建设的思考奠定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发展人民民主的基本理论基础;关于经济纲领的设计孕育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雏形。更重要的是,《新民主主义论》中秉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方法论,是我们目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遵循。
  立足新历史方位回看《新民主主义论》,它不仅是一部重大的历史文献,更是一种重要思想、一种昂扬态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理论的价值也必然来自实践。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勇气、理论创新精神在新的时代任务面前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要弘扬《新民主主义论》所体现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既要从这个光辉文献中学到知识、学出力量,更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思想的光辉穿越时空。《新民主主义论》和延安精神的思想精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载史册的精神财富,并以滋养血脉之功效延续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永不忘本,面向强国路、民族兴的大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也正因为拥有真理火炬的照耀,《新民主主义论》必将为中国的前行继续指引方向,赋予新时代下的中华民族更加强大的力量,奔向更加光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