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里,“为人民服务”是最璀璨夺目的字眼,而这光芒却来自于一位普通的战士——张思德。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彪炳千秋的战功,却在平凡的烧炭工作中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做到了极致。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讲过:“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句话不仅是悼念一名战士的话语,更是对一种精神的高度概括。
张思德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生动实践。他于1933年参加红军,是经历过长征,打过仗,并且受过伤的老同志,但他从不以功臣自居,仍然在本职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不论是当警卫员的时候,还是后来进山烧炭时,他对工作都一直尽职尽责。他带领战友们在陕北安塞山林中拉枝砍树、挖窑填土、烧炭出炭,昼夜班倒轮替,每一天都在12个小时以上的高压状态,任劳任怨。1944年9月5日,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奋力将战友推出窑外,自己却被埋在窑内,壮烈牺牲。张思德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精神中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为人民服务就是对历史主体的尊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从价值论上看,为人民服务即是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个人的意义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张思德甘于平凡,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最生动的写照,“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都是为人民服务”。此种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也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度契合,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张思德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中发挥着重大历史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像张思德一样普通而又伟大的英雄人物在各条战线中默默奉献,在抗日战场洒血流汗,汇聚成解放全中国的滚滚洪流;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岁月中,有无数个“张思德”在千千万万个平凡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冲击,张思德精神指引人们不忘初心,常怀赤子之心,把为人民服务意识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面对近年来抗洪、抗震、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之际,无数党员干部以张思德同志为榜样,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冲锋陷阵,在平凡岗位上艰苦奋斗,在各条战线的最前沿续写“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走进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读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关键时期。受利益多样化、思想多样性的影响,一些党员同志存在宗旨意识淡化,离群众越来越远的情况,面对各种问题必须重新找回初心、践行张思德精神。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要大力弘扬张思德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植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在服务人民中成就自我,绽放精彩人生。
80多年前张思德离开了我们,但他所代表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却历久弥新,一生只有29岁的普通战士,为何能够穿越时空感动一代又一代人?唯一的答案就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真正的崇高来自平凡的坚守,真正的伟大是为人民服务的奉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不需要人人都成为英雄,但应当人人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以张思德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张思德用生命书写了“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给后人留下一尊熠熠闪光的精神丰碑,耸立在中华儿女的精神高地之上,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本版稿件作者:高伟;单位:陕西延安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