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0日
退而不休献余热 老骥伏枥践初心
——记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孙武奎
    ● 孙武奎(右)看望老党员
  记者 叶树峰
  在陕北黄龙这片红色土地上,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退休十六载,却始终步履不停、热心不减。他情系下一代,心牵老区发展,身负党员职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深刻内涵。他,就是黄龙县原水务局局长——孙武奎。
  情倾关教 托起朝阳
  2004年12月,刚从黄龙县水务局局长岗位退二线不久的孙武奎,欣然接受组织安排,担任石堡镇西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事关未来的千秋大业,组织信任我,我绝不能辜负。”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西社区情况复杂,辖区内有79家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居民8823人,其中青少年关爱对象就有229人。面对繁重的工作,孙武奎没有退缩。他逐一登门拜访,精心选聘了48名身体好、责任心强、热心公益的退休科级干部,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关教骨干队伍。
  他善于“排兵布阵”,根据老同志们的特长,创新设立了“四组一室”——革命传统教育组、家教组、楼院建设组、法制教育组和办公室,让每位老同志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没有场地,他一次次协调争取;缺少经费,他多方奔走求助。在他不懈努力下,社区楼院普遍建起了家长学校,更创造性地开展“接茬教育”,无缝衔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解除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赢得了广泛赞誉。昔日社区关教工作的“薄弱点”,在他手中成了全县瞩目的“闪光点”。
  心系发展 余热生辉
  孙武奎的脚步从未局限于社区。他始终关注着黄龙县的发展建设,经常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同志、老科技工作者一起,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深入乡村农户开展调研。
  生态建设、旅游开发、中蜂产业、红色资源挖掘……都是他关注的焦点。他参与撰写了10余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字里行间凝聚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与深刻思考,为老区建设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决策参考。
  工作之余,相机成了他记录家乡、宣传黄龙的“新武器”。他的镜头里,有黄龙的山川秀美,有百姓的幸福生活。多幅摄影作品被大众媒体刊载,其中不少佳作更是被黄龙文旅杂志《神道岭》选为封面,成为宣传黄龙生态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
  他还笔耕不辍,用文字诉说乡情。《记忆中的大岭饭店》在《延安日报》发表后,文中提及的地点竟成了神道岭景区一个引人探寻的红色景点;《家乡美食鳌馍》《货郎渊的传说》等文章,不仅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更激发了许多人对黄龙的向往。他为人正派,敢于直言,被县城数十家餐馆聘为食品安全监督员,2024年被县政协聘为社情民意特邀信息员,并于今年2月受到县政协表彰。他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家乡的安宁与美好。
  忠诚担当 永葆本色
  2010年,黄龙县农口系统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成立,孙武奎众望所归,被党员们推选为党支部书记。职务意味着责任,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守党员本色。
  组织交办的任务,他从不讲条件、不计得失,总是全力以赴完成。对于年高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党员,他坚持“送学上门”,不仅将学习资料亲手送到他们家中,还坐下来与他们共同学习、交流心得,确保每一位党员学习“不掉队”。他心中有一本清楚的“账”,哪位老同志病了,他总是第一时间知晓并前去探望;基层群众和老干部有什么心声愿望,他都默默记在心上,尽力反映。面对党员队伍和社会上的一些不和谐声音,他敢于站出来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他的忠诚、热情与担当,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和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孙武奎用退休后的光阴,生动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他像一团不灭的火焰,持续散发着光与热,温暖了青少年的成长之路,助力了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展现了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最美风采。
  如今,年逾古稀的孙武奎依然忙碌在黄龙县的各条战线上,用他的热情和智慧继续为黄龙的发展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