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4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发展及实践逻辑研究
关琳童 戴树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精髓,结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求,在实践中形成了科学的内在行为逻辑。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的先天性和客观性、实践中介论、社会历史性。该理论强调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实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完成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能利用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历史性,自然问题本质是社会问题,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多因素共同影响,不同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性,改造方式呈现多样性。21世纪,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危机,中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阵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应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应用课题,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理念创新:从“主客二分”到“生命共同体”的哲学升华
  传统发展观把自然看作“客体”和“资源库”,强调人类中心主义、无节制对自然进行占有,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三重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论断,将生态系统纳入生产力范畴,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理论对自然要素的工具化认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转化机制,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性得以具象化,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系统方法论;构建“ 十个坚持”科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地域性拓展至全球性,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体系的时代内涵。
  价值创新:从“物质生产”到“生态生产力”的理论突破
  从实践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揭示生态价值的多重属性,加快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步伐,为探索绿色转型之路提供理论支撑。近年来,我国积极完善、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2022年环保投资达9014亿元,较2001年增长6.7倍,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实践。在生态修复领域,全力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森林覆盖率从第一次清查的12.7%已提升到2023年的24%,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印证了“统筹系统治理”的科学性,践行了“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这一理念。
  视野创新:从“民族国家”到“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全球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范畴,立足民族国家视角,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权益,还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从推动《巴黎协定》实施到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彰显了我国从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构建了“理念—制度—行动”的完整实践链条,指明了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一方面,通过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并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制度,推动生态治理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另一方面,以系统思维推动跨区域协同治理,着力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将多主体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例如,实施“长江大保护”,2023年长江干流水质优良比例达98.1%;推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绿色消费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一思想的实践逻辑表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本国实际,才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