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1日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师铭辰 袁正芳
  80年前,中国人民以伤亡超过3500万军民的惨重代价,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铸就了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如今,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征程上,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是历史的启示,更是现实的召唤。
  一、抗战胜利史是爱国主义的最好教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战胜利史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当代教育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的觉醒,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二字的千钧重量。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赵尚志率领东北抗日联军辗转游击,狼牙山五壮士毅然跳崖,这些英雄事迹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精神坐标。同时,抗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实践,如游击战、持久战理论,为军事教育提供了宝贵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与爱国情怀。抗战历史中,“团结”二字尤为厚重。昔日的党派分歧、地域差异被民族大义所超越,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江南妇女组成“渡河队”,少年儿童成立“抗日儿童团”。这种“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团结精神,正是当代教育中“集体主义”“家国情怀”的生动范本,也为军事教育中的团队协作与统一战线理念提供了历史依据。历史反复证明,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教育的支撑,民族的复兴必须以人才为根基。今天,当我们在课堂上解析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弦歌不辍”的坚守,讲述知识分子在战火中守护文脉的故事,就是在向青少年传递“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民族强”的朴素真理。
   二、抗战胜利纪念日是国防教育的绝佳契机
  每年的9月3日,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当防空警报在城市上空鸣响,当老兵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耀,抗战胜利纪念日就成了一堂全民参与的“国防教育课”。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每年纪念日都会举办“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主题展览,泛黄的战报、锈迹斑斑的步枪等文物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青少年手捧鲜花默哀并懂得“和平需要捍卫”;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老兵讲述滇西反攻战的故事,让记忆永不褪色。这些纪念活动不仅深化了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还强化了军事纪律与国防观念的重要性。纪念日里的“互动教学”让国防教育更具穿透力。上海组织中小学生与抗战老兵“云端对话”,通过视频连线听老兵讲述战斗经历;陕西开展“重走抗战路”研学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青少年理解“兵民是胜利之本”,还通过模拟军事行动、学习基础军事技能,增强了他们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明白国防关乎家园安全与民族尊严。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纪念日的国防教育更具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军人枕戈待旦是担当,科学家研发尖端装备是担当,学生努力学习、增强本领也是担当。这种“全民国防”意识的培育,正是教育强国建设中“培养什么人”的核心课题之一。
  三、伟大抗战精神是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不竭动力
  伟大抗战精神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深刻影响贯穿于历史与现实的教育发展进程之中。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在敌机轰炸下坚守办学,培育出大批杰出人才。如今,张桂梅老师扎根大山40余载,让上千名女孩圆梦大学。从抗战时全民为教育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到当下学校、社会组织、家长共同参与构建“育人共同体”,历史与现实都彰显着抗战精神对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动。同时,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与军队作战紧密相连,对军事教育意义重大。抗战时,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中国军民凭借坚定信念,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奋战,游击战里与敌人周旋克服重重困难,持久战中历经挫折仍坚信胜利,为军事教育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当代军校学员在复杂战场形势和强大对手面前保持坚定信心和不屈斗志。
  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伟大抗战精神持续闪耀并发挥着现实教育意义。加勒万河谷冲突时,边防官兵不惧生死,陈祥榕等战士以生命践行“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台海方向,人民解放军开展实战化演习,官兵们在复杂环境和风险挑战中,凭借坚定信念锤炼作战本领。这些当代英雄事迹赓续伟大抗战精神,为军事教育提供生动案例,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兼具坚定信念、爱国情怀和过硬军事素质的新人提供有力支撑。伟大抗战精神是历史馈赠,更是未来指引。我们应以抗战胜利史为镜,以抗战胜利纪念日为桥,将抗战精神以及加勒万河谷、台海演习等守边固防精神融入校园教育,培养出兼具深厚爱国情怀、顽强奋斗精神、强烈团结意识、坚定守边信念和过硬军事本领的新人,让教育强国根基更牢,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师铭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袁正芳,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