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1日
国有企业以穿透式监督推进重点领域廉洁风险防控
王小东
  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关键角色,其廉洁风险防控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环节。当前,腐败问题隐形变异,传统监督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利益输送链条,穿透式监督以其深度与精准性成为破解难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层层深入、动态监测,穿透式监督揭示问题本质,强化内控机制,筑牢风险防线,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穿透式监督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穿透式监督的理论基础
  穿透式监督源于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立足于国有企业多级架构的现实需求,强调监督的系统性和穿透力。理论基础在于整合政治监督与业务监督,通过数据中台和区块链技术,确保信息透明化,消除层级衰减效应。穿透式监督针对国有企业复杂股权结构和业务链条,实现从集团总部到基层单元的监管贯通,防范责任虚化与风险滞后。穿透式监督还融入风险管理理论,强化源头把控和过程监控,形成闭环反馈机制,提升企业治理效能。在实践中,穿透式监督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运行效率提升。
  (二)穿透式监督的核心特点
  穿透式监督具有动态性、全面性和协同性3大核心特点。动态性体现在实时监测资金流向和决策过程,利用AI算法识别异常交易,及时预警潜在风险;全面性表现为覆盖投资、采购、资产处置等全链条环节,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揭示影子公司与影子股东的伪装,严惩关联交易与设租寻租行为;协同性通过室组地联动,联合国资、审计与税务部门,形成监督合力,提升核查效率。穿透式监督强调全层级穿透,覆盖从集团总部到基层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的所有层级,打破信息壁垒。穿透式监督还突出智能化转型,借助数智手段建设在线监管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分析和上下系统对接。
  (三)国有企业实施穿透式监督的战略意义
  国有企业实施穿透式监督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它强化对关键岗位和一把手的约束,防范领导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推动制度笼子扎紧,优化内控体系。通过提前预警重大风险,穿透式监督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保障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穿透式监督还提升监管的专业化、体系化和法治化水平,实现监管的全过程可控,确保国有企业深度融入市场经济。实施穿透式监督有助于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打造智慧监管全景图,实现场景可见、业务可知、风险可控、责任可溯。
   二、国有企业重点领域廉洁风险分析
  (一)重点领域廉洁风险的主要类型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主要集中在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资产处置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中,违规招标与利益输送交织,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表现为工程分包不当和围猎现象频发;资金使用环节,融资化债违规操作突出,侵蚀企业治理根基,涉及高杠杆项目和高风险子企业;资产处置领域,权力集中滋生设租寻租行为,靠企吃企问题严重,领导人员与商人勾连侵吞国有资产。廉洁风险还延伸至资源配置和投资决策环节,虚假贸易和违规经商办企业成为常见类型。重点领域廉洁风险类型多样,覆盖债务、投资、金融业务和安全生产等领域,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廉洁风险的表现形式还包括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如影子公司和影子股东问题,斩断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交织链条。
  (二)廉洁风险的形成机制
  廉洁风险的形成机制源于内部管理薄弱与外部环境复杂相结合。内部管理方面,监管制度执行不严,关键岗位人员自律意识淡薄,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制度漏洞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外部环境方面,政商关系扭曲催化腐败滋生,复杂市场环境加剧围猎现象,资金密集领域的不透明操作进一步放大风险。廉洁风险形成还涉及事前制度规范缺失、事中跟踪监控不足、事后监督问责不力,形成完整链条。风险形成机制强调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不足,导致监督合力弱化。廉洁风险的深层机制在于权力制约和监督不完善,外部董事、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等监督力量作用发挥不充分。风险形成还源于优化负债结构和压降融资成本的行动滞后,形成全级次债务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多部门联动风险预警机制缺失。
  (三)廉洁风险对企业发展的深层影响
  廉洁风险对国有企业发展产生深刻负面影响。它削弱资源配置效率,增加运营成本,损害企业市场竞争力,导致资产盘活和风险排查治理力度不足。风险扩散引发系统性崩盘隐患,阻碍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侵蚀企业声誉,降低社会信任度,影响长期战略布局。廉洁风险还削弱企业创新能力,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难度。深层影响体现在企业治理效能下降,改革深化受阻,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进程缓慢。廉洁风险对发展的影响还涉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破坏,形式主义整治不力,基层减负效果不显,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风险的影响延伸至重点领域系统整治,巡视巡察和整改效果弱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格局难以形成。
  三、穿透式监督在廉洁风险防控中的应用与路径
  (一)穿透式监督在风险识别中的作用
  穿透式监督在风险识别中发挥核心作用,通过大数据比对和专项整治,精准锁定异常交易与问题线索,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实时追踪,规范决策流程。监督机制嵌入企业运营全过程,动态监控资金流向与项目进展,防范隐形变异腐败。穿透式监督利用监测预警和风险报告机制,对重点风险领域进行全面识别,确保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风险识别作用还体现在强化源头把控和过程监控,重点监测高风险子企业和高杠杆项目。穿透式监督在识别中强调全要素覆盖,深入到经营单位、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环节,穿透股权结构和财务状况。监督的作用在于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事前规范、事中监控和事后问责的链条,提升风险监测和防范化解能力。
  (二)穿透式监督推动防控机制构建
  穿透式监督推动防控机制构建,完善在线监管系统,开发风险预警模型,实时提示潜在问题,实现全级次穿透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机制整合巡审联动与内部审计,细化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堵塞制度漏洞。穿透式监督结合典型案件开展以案促改,强化警示教育,挽回经济损失,推动党建引领和专项整治一体化发力。防控机制构建强调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发挥外部监督力量作用,健全多部门联动风险预警机制。穿透式监督推动机制还包括优化负债结构和压降融资成本,开展降低资产负债率攻坚行动,形成全级次债务风险防控体系。构建过程注重制度支撑、流程优化、技术赋能和监督问责,强化廉洁文化培育,形成系统化、闭环化的防控体系。
  (三)穿透式监督的优化路径
  穿透式监督的优化路径包括技术升级与制度创新并重。技术层面,引入联邦学习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难题,开发智能化分析模型,支持穿透式监管需求;制度层面,建立双主官机制提升执行力,健全问题整改闭环管理,推动规章制度反映业务、责任和数据穿透。优化路径还包括产业链联防机制,防范跨境投资与关联交易风险,提升监督效能。路径强调推进企业数智化转型,构建数据共享和上下联动的监管格局,制订权责清单,实现监管的专业化、体系化和法治化。优化还涉及加强反腐力度,严肃查处新型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路径注重深化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关系,推动国有企业深度融入市场经济,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
  穿透式监督作为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的创新利器,通过全层级穿透和智能化手段,彻底破解传统监管盲区,推动重点领域治理向纵深发展。它整合监督资源,强化源头治理和过程监控,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促进企业治理现代化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融合。实践证明,穿透式监督不仅防范系统性风险,还提升监管效能,筑牢廉洁防线,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作者单位:国能黄大铁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