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一场文化变革正重塑人们的生活。“15分钟文化生活圈”的构建,整合了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覆盖城乡各处。它让民众在自家门口就能便捷享受文化滋养,无需远行便能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切实提升了生活品质,这一模式也成为浙江民众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文化惠民的显著成效。
一、缘起: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必然选择
回溯浙江文化建设历程,自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起,便踏上了从文化大省迈向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征程。20年来,浙江在文化建设上步履不停,从文明培育到文化传播,从文化研究到遗产保护,各方面成就斐然。在这一宏大背景下,“15分钟文化生活圈”应运而生,成为浙江深化文化阵地工程、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举措。
二、创新:设施与服务双轮驱动织密文化网络
(一)设施建设:打造触手可及的文化空间
全省构建起了完备的文化设施网络。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1627个城市书房、924个文化驿站遍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市民阅读、交流、享受文化生活的温馨空间;692家乡村博物馆、18633家农村文化礼堂,扎根乡村大地,传承乡土记忆,唤醒乡村文化活力;13924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找到一处文化休闲好去处。
(二)服务模式:科技赋能与人才下沉激活文化活力
服务模式创新同样亮眼。“浙里文化圈”数字平台的上线,打破了时空限制。居民动动手指,便能在手机端预约各类文化活动、展览,参与线上线下课程,享受个性化文化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还能精准推送符合居民兴趣的文化内容,实现文化资源与民众需求的高效对接。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也是一大创举。1574位文化特派员奔赴基层,他们凭借专业特长,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为乡村引入优质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文化“新场景”“新业态”“新品牌”,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三、成效:从民生体验到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
浙江“15分钟文化生活圈”成效显著,实现了从民生体验到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在民众生活方面,文化生活愈发丰富,城市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艺术展览、手工课程,街头文化驿站的音乐会、读书会吸引众多居民;乡村中农村文化礼堂成精神家园,“村晚”“村超”等活动让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传承上,乡村博物馆保护展示乡土文物与民俗物件,延续古老乡村文化;诗路文化带挖掘诗词内涵,打造文旅新地标,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社会影响层面,该生活圈提升了浙江文化软实力,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为浙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四、案例:城乡居民的幸福文化生活图景
以杭州某社区为例,依托“15分钟文化生活圈”,社区整合周边文化资源,打造了集图书馆、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区定期组织文化讲座、亲子阅读活动、老年戏曲班等,居民参与热情高涨。居民表示,以前想参加文化活动,得跑老远,现在下楼走几步就有,生活变得有意思多了,感觉特别幸福。在一些乡村,通过文化特派员的努力,古老的手工艺如竹编、剪纸等重新焕发生机,不仅成为乡村文化特色,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
浙江“15分钟文化生活圈”的建设,是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它以创新为驱动,整合资源、优化服务,让文化成为滋养民众心灵、促进社会发展的源泉。这一模式不仅为浙江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体验,也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浙江经验”。未来,浙江将在文化惠民之路上继续开拓前行,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作者单位:韩泳杭,哈尔滨商业大学MBA(M PA)中心;梁汉昭,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