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1日
教育家精神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渗透与转化
孙洪波 刘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回顾波澜壮阔的伟大复兴历程,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创造、积累了先进的红色文化,从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到徐特立在战火中坚持办学的执着,这些教育前辈用生命诠释了奉献与担当。教育家精神与红色文化原本就是同根同源的生命体,然而,这两股精神力量在当代教育中常常处于割裂状态。因此,文章将探索教育家精神在红色教育中的渗透机制与转化路径,旨在让红色文化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催化转化为滋养学生的力量。
   一、强化政治引领,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内涵
  政治引领是确保教育方向不偏离、精神传承不走样的保障。延安精神作为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结晶,其内核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教育家精神强调“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延安精神高度契合,为师范生培育提供价值坐标。红色文化教育应深入挖掘延安精神中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基因,不仅要讲述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历史事件,还要深入剖析教育家徐特立、成仿吾等人如何通过编写教材、改革学制,将党的政策转化为育人实践。另一方面,创新话语表达,用教育家的人格魅力激活红色文化的政治感召力,讲述教育家们在延安煤油灯下备课、用树枝作笔在地上书写的细节,引导师范生从历史细节中体悟教育者的忠诚品格与奉献精神,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内化。
  二、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系统化
  教育家精神强调启迪智慧、培育心灵,要求思政师范生在红色文化课程设计中既要深入挖掘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内容,展现革命先辈的精神高度,同时要围绕理想信念、奉献精神等主题编写红色文化教育读本,用教育家名言阐释革命故事。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相互配合,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系统连贯,让教育家精神的滋养贯穿始终。作为未来教育的实施主体,师范生应通过专题研训深读教育家著作,体悟其在窑洞办学、草纸备课等艰苦条件下的信念坚守,深入把握红色历史的精神内核。此外,校园环境布置要与课程主题呼应,在公共空间设置教育家与红色教育主题展示区,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料,这些方面协同发力可促使课程体系从书本走向生活,让教育家精神真正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推动力,最终实现稳定持久的教育效果。
  三、依托社会实践,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内化
  教育家历来重视“知行合一”,强调在实践中培养人的品格,这一理念在思政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中尤为重要。教师应组织学生走进革命老区,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生活环境与奋斗历程。学生可以走进窑洞旧址,观察简陋的办学条件,这种实地感受能帮助他们理解教育家们在烽火岁月中坚持办学的坚定信念;在革命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讲述教育家的故事,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使理想信念在亲身体验中生根发芽。社会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育家为什么能在困境中坚守”等主题开展讨论,鼓励学生用日记、绘画、短剧等形式记录感悟;组织学生结对帮扶乡村学校,像革命教育家那样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在校园设立“精神接力岗”,负责维护红色图书角、主持革命纪念日活动,让红色文化的种子在实践中完成内化,使教育家精神真正融入学生的精神血脉,最终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度内化。
  教育家精神所承载的爱国情怀、育人使命、奉献品格为红色文化教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而当思政师范生从革命旧址的观察者转变为精神传承的行动者时,红色文化真正完成了从认知到内化、从情感到行为的深度转化。后续,研究可开发更具时代性的红色教育载体、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精神转化中的应用,这些探索将使红色文化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孙洪波,沈阳师范大学;刘娜,辽宁中医药大学。该研究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25lslybkt-005)、沈阳师范大学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 JG2018-YB3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