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大燕 实习记者 曹怡帆
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90周年,第二届新时代青年“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已于10月21日在延安圆满落幕。在为期3天的征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青年代表,以徒步跋涉的方式回望峥嵘岁月,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淬炼中,完成了一场跨越90年的青春对话,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活动在庄严肃穆的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广场正式启动。国歌嘹亮,响彻云霄;花篮静默,寄托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青年代表们凝视着纪念馆前的革命标志物,仿佛能听见90年前红军将士抵达陕北时的欢呼与呐喊。“90年前,长征是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铺就的救国之路;90年后,长征是我们课本中熟悉却需躬身体悟的精神丰碑。”西安外国语大学青年代表王一楠的发言,道出了当代青年对长征精神的初始认知。
而当青年们驻足于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展柜前,那双磨损严重的草鞋,粗糙的草绳间仿佛还残留着雪山草地的寒气,承载着万水千山的征途记忆,历史的厚重感透过玻璃直抵人心,让每一位青年都陷入深思——这双草鞋所见证的,不仅是一段艰难的历程,更是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信仰。
在枣园革命旧址,窑洞前的一堂特殊思政课引人入胜。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省委党校教授毕远佞以《红军长征的辉煌历程与伟大意义》为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 在现场聆听历史,感受截然不同。”西安医学院思政课老师杨悦感慨,“新时代,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兼团委干部,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引导西医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健康中国战略,在守护生命健康的赛道上,走好属于新时代医学生的长征路。”
夜幕降临,红色主题秀《延安 延安》以沉浸式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令许多青年动容落泪。“舞台效果完美呈现了延安历史,使课本知识鲜活展现。”西安财经大学青年代表王碧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将长征精神转化为实践动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长征路,如今我们肩负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贵州青年代表鲁镠说,“ 我一定将长征精神带回贵州,激励人人争做新时代的英雄。”
真正的考验,在甘泉县圪崂村的泥泞山路上。这里是当年中央红军行军的必经之地,晨雾弥漫,道路湿滑,短短两公里,对习惯了城市平坦道路的青年们而言,是一次体能与意志的双重淬炼。
“ 注意脚下碎石。”“来,我拉你一把。”队伍中,急促的提醒声、厚重的喘息声与坚实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青春与奋进的交响。榆林市青年代表杨美娜的裤脚沾满泥点,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透,却始终咬牙前行:“ 90年前,先辈们穿着草鞋在枪林弹雨中跨越二万五千里,我们脚下的泥泞与他们的苦难相比,何其渺小。”
40分钟的艰难跋涉后,当青年们终于登上山顶,看着阳光穿透云雾洒满壮丽山河,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油然而生——他们的脚印,与90年前红军将士的足迹在此刻重叠,长征不再是历史书中的抽象结论,而是肌肉的酸胀、同伴的搀扶、登顶时的豪情,是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
在甘泉县象鼻子湾村“雪地讲话”旧址,情景剧《雪地大会师》让历史场景生动再现。当饰演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演员激昂高呼:“同志们,辛苦了!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铿锵有力的话语穿越时空,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 那一刻,我完全沉浸在历史的语境中,仿佛亲眼见证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西北政法大学青年代表鲍佳沐眼中泛起泪光,“ 我真切感受到了革命理想的炽热温度,体会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
而对于西安外国语大学青年代表徐博伦来说,这次体验更让他明确了青年的时代责任:“作为沟通中外的桥梁,我的‘长征路’,就是用精准的语言向世界讲述长征故事,让中国精神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
长征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回望,更在于以精神为指引开创未来。在甘泉县五里桥田园综合体,青年们看到了红色基因与时代发展的深度融合——昔日贫瘠的旱地,如今已变身稻浪翻滚、鱼蟹共生的“塞上江南”。当地技术员详细讲解着“一步种稻、二步共生、三步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一张张乡村振兴的实景图片,勾勒出新时代长征路的崭新图景。
“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时代的每一场硬仗,都是一次新的‘长征’。”西安医学院青年代表郭瑞森深有感触,“这种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劲头,正是长征精神在当代最生动的体现。”
3天的行程虽短,却在青年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精神烙印。从吴起广场的初心叩问,到甘泉山道的意志磨砺;从历史文物的精神滋养,到乡村振兴的实践启迪,一场跨越90年的青春对话圆满落幕。
在总结交流会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年代表李正毅的分享引发全体青年的强烈共鸣:“走过这段山路我才真正明白,长征精神不是陈列在纪念馆里的展品,而是前辈用双脚丈量出的信仰坐标,是我们每一次咬牙坚持时,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