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又丰收,满山都是忙碌的人。
果园里、大棚内、圈舍旁、田埂上……延安乡村,一对对父与子,一起忙活着日月光景。
父亲的老经验、儿子的新想法,凑在了一起,揉进泥土里。就这样,地里的活儿变了样,生活变了样,故乡也变了样。
苹果红了:从“经纪人”到“品牌官”的父子接力
十月,苹果染红了高原。
在宜川县秋林镇上葫芦村,55岁的呼永祥蹲在果树下,掂了掂手里的苹果,掏出手机,给远在无锡的儿子呼鹏打起视频电话。
“鹏娃,今年果子比去年好。你那边卖得好不好?”老呼转动镜头,让沉甸甸的枝头填满屏幕。
那端,呼鹏正在核对订单,闻言立即调出销售数据:“爸,好着了,4万斤苹果还没发完,又接到3万斤订单。”
老呼是当地有名的“苹果经纪人”。2007年,他放弃在县城干装修的工作回乡种苹果,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来又成立苹果合作社,带动120多户种植2000多亩苹果。
2019年,老呼借助“苏陕协作”的政策东风,打通了苹果的华东销售通道,在无锡开设“延安苹果”专卖店,3个月卖出18吨,收入38万多元。
老呼“发了”,数着钱、偷着乐。
生意好了,老呼烦心事也来了。复杂的合同、各类发票,以及市场鲜有突破,让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力不从心。
“苹果好,怎么才能卖得也好?”老呼经常思考。
2022年,老呼想起了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儿子呼鹏:“鹏娃,城市虽然好,但家里种苹果需要年轻人,回来干吧。”
第一次邀请,儿子拒绝;第二次,儿子犹豫;第三次、第四次… …
半年后,呼鹏决心辞职回村。他说:“每次回家,看到父亲辛苦种的好苹果低价贱卖,心里很不是滋味。”
呼鹏的回归,不仅是对父亲的心疼、对乡土的挂念,更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农民也可以用上互联网,农村也可以变得更美。
从此,人们经常看到,老呼手把手教儿子管果园,小呼耐心给父亲讲电商。有时,为了包装设计,父子俩讨论到深夜;为了销售方案,两代人各执一词。
但正是这些碰撞,父子联手打造的“延安苹果——苏陕情”品牌在南方闯出了名堂。跟村民一起开展“认养一棵苹果树”活动,带动43户果农建起百亩示范园,600多棵果树找到了新“主人”;无锡门店连续3年卖出80吨,每年收入超300万元。
如今,父子俩分工明确:老呼坐镇果园,小呼开拓市场。
“延安苹果”红了,呼家父子的日子也红了。
机器“灵醒”了:从“土专家”到“工程师”的智慧融合
在志丹,李迎军和李宗明父子俩被称为“民间工程师”。
李迎军是个中技毕业的老师傅,靠“摆弄”农机具成为“全国农机一线土专家”。他发明的“果园开沟施肥填埋一体机”,12分钟就能干完一亩地的开沟施肥回填作业。
李迎军的儿子李宗明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有知识就是不一样,小李干起农业来几年就超越了老李,不仅捣鼓出10多项发明,还把自己捣鼓成“全国创新致富带头人”。
陕北的黄土高坡,沟壑纵横。过去,农活全靠人力,苦不堪言。
“ 用计算机,能不能让农机‘灵醒’起来?”小李的想法老李很懂。
父子俩一合计,就开始琢磨。老李懂机械,知道问题在哪儿;小李懂电脑,能画图、能算数据。
一个出主意,一个来实现。
“刚开始确实有些困难。”李宗明坦言,“但计算机代码和农机设计,有很多相通之处,可以用算法优化播种间距,进而让谷子出苗更均匀。”他把算法思维带入农机研发,父亲则靠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父子俩一个懂技术,一个懂市场,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土地成了实验室。父子俩发明的“谷子不间苗播种机”破解了当地传统种植难题,人们不用再弯腰间苗,每亩还节约240元;发明的“滑动环果树拉枝器”破解了传统果树拉枝难题,平均30秒拉一条,每亩还省下350元。
用过的农民都说好,这两项技术获得了共青团中央和农业农村部的表彰。
现在,他们手中的30多项专利,已从图纸变成了乡亲们手中的“铁帮手”。能爬坡的开沟机、会省籽的精播器、满山跑的收割机… …
这些沾着“黄土味儿”的聪明机器,被卖到了新疆棉田、海南果园、东北黑土地… …
最近,父子俩又在搞苹果套袋机器人,解决困扰已久套袋费人还慢的问题。
老李说:“农业的出路,就在机械化。”
一旁的小李补充说:“‘智慧’种田让乡村更有奔头。”
“兔司令”的逆袭:从“反对者”到“合伙人”的父子同心
国庆节前后,在延川县杨家圪坮镇稍道河村的山海兔业深加工厂,马军军忙坏了,每天打包、装箱、发货,“过节了,买兔肉的人多。”马军军说。
谁能想到,这位被村民们称作“ 兔少侠”的年轻人,7年前还在到处求职。
2018年,马军军大学毕业。他想在外地工作,可是工作难找。
找了几个月工作,心灰意冷的他心一横:回村吧,养兔子。
父亲马志明一听就火了,“供你上大学,不是让你回村当农民的!”
自己一辈子是农民,马志明深知农民的苦。儿子的想法,他坚决不同意。
马军军没争辩,拉着父亲外出参观。看了现代化养殖场,那些干净的厂房、先进的设备、可观的效益,父亲沉默了。
半晌,他说:“娃,你这想法,行!”
老父亲点头了,马军军有劲了。他从山东“拜师学艺”回来后,拿着借来的5万元,在老宅基地上搭起彩钢房,当作养殖场。
一张铁床、50只种兔,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意外很快就来了。没几天,兔子就生病了,吐的吐、拉的拉,马军军急得满嘴起水疱。打听后得知,天热兔子中暑了。他赶紧买来降温设备,重新配制饲料,整天守着兔子,看着、记着。
好不容易,兔子缓过来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卖不动,缺钱、缺饲料,急坏了马军军。可他没有放弃,他出去割草喂兔子,研究兔肉深加工。大雪天,拉着自家种的苹果去卖,再给兔子买饲料。
就这样,他硬扛了过来,还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山海兔业”。现在,马军军是远近闻名的“兔司令”。
自己富了,马军军没忘乡亲。他教乡亲们养兔子,并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收。跟着他干的人越来越多,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
2023年,兔场有了新支持,政府帮他修通了产业路,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
如今,马军军团队从“光杆司令”发展到30人,兔子存栏1.5万只,月均繁育6000余只。
马军军的兔子“蹦跳”到了全国,通过种兔销售、鲜兔屠宰、深加工产品等线上线下联动,年产值近500万元,间接带动村民上百户。
“ 10年以后,我要把乡亲们带上,做成西北地区的‘兔老大’!”马军军信心满满。
现在,老马早就不生气了,手里又多了一份活儿——给儿子打工喂兔子。
在延安,“父子兵”的故事一直被津津乐道:安塞区的赵永东、赵伟父子在果园搞起了直播,把陕北苹果卖到了全国各地;延川县的安春鹤、安茂元父子用乡土文学记录乡村变迁,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延长县的韩生成、韩军军父子熬制麦芽糖,用心酿造甜日子… …
地还是那片黄土地,人还是那些庄稼人。父亲和儿子一联手,老的稳、新的闯,这一场无声的接力,让地里的事儿,有了新想法,看到了新希望。
这田间的“父子兵”,是庄稼地里最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