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译心 通讯员 李浩楠
深秋的黄土高原,层林尽染,山川如画。正值苹果丰收季节,沿着盘山公路进入延长县罗子山镇桃枝村,村容村貌干净有序、街坊四邻笑语盈盈,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以前村里可不是这样,柴火堆在路边,污水顺着沟流,想找个干净地方聊天都难。现在,每天出门看到洁净的街道,这心里都亮堂了。”桃枝村村民白双双感慨道。
自从桃枝村实行了“门前三包”制,通过网格化管理及“卫生示范户”评比,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白双双笑着说:“现在家家户户开始把门口卫生当成‘自家事’,不仅把自己家门口收拾利索,邻里之间还比着干,谁都不想落后。”
为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罗子山镇建立起“镇级统筹、村级主体、村民自主”的三级责任体系。镇干部每周下沉村组开展工作,包村干部与网格长联合巡查,确保问题当天发现、当天整改。每月召开的专题会议,及时协调解决设备老化、资金缺口等问题,确保整治工作长效“不打烊”。
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有了一套新办法。镇上推行“三定一督”模式,由保洁员每日定时收集垃圾,清运车及时转运,清运效率大幅提升,解决了垃圾桶满溢问题。在桃枝村保洁员赵新群的工作台账上,详细记录着每日清扫区域和清运情况。“现在大家都尊重我们的工作,不少村民看到垃圾还会主动帮忙捡,工作起来更有劲头了。”赵新群欣慰地说。
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参与环境监督的热情也日益高涨。罗子山镇推行“卫生积分”制度,村民可通过参与环境治理兑换生活用品;开通“线上+线下”举报渠道,让每个人都成为村里的环境卫生监督员。“上个月我举报有人往沟渠倒垃圾,镇里很快就处理了,还给了我现金奖励。”良俭村村民冯耀华说,“现在村里有啥问题,大家都愿意主动说、主动管。”
在每月的村民代表会议上,垃圾清运频率、集中堆放点设置等公共事务成为热议话题。“村子是自己的家,大家都想把它管得更好。”冯耀华道出村民们的心声。如今,罗子山镇人居环境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村民满意度超90% ,桃枝、良俭等村还被评为“ 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罗子山镇的美丽蜕变,是延长县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缩影。今年3月份以来,延长县积极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专项行动,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环境整治+义务监督”工作机制,针对城乡环境难点痛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自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以来,延长县66个卫生责任区的责任单位积极行动,累计动员2500余人次,清理垃圾1800多吨,整治乱堆乱放500多处,累计拆除破旧广告牌19处,清理野广告200余处。
在交通治理方面,创新推行“城区车辆乱停短信提示+网格化巡查”立体监测模式,累计查处违停车辆377辆次,更新维修28处公交站牌,县城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以前农贸市场周边乱糟糟的,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垃圾随处可见,买个菜都得小心翼翼绕着走。现在不一样了,摊位都进了便民市场,地面天天有人扫,逛着舒心多了。”正在城区便民市场买菜的居民王大妈笑着说。
延长县还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义务监督员的作用,组建监督队伍,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聚焦环境卫生等热点问题开展日常监督,有效提升问题处置效率。
为确保环境整治能长效坚持,延长县专门成立了督查问效组,建立了“网格管理+定人定责”的工作机制,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县融媒体中心通过媒体平台宣传整治经验,展示整治成果;县教体局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动手”的良好氛围。
在全县上下一心的合力推动下,曾经杂乱的街面变得整洁有序,空中线网也得到规整,河道变得清澈见底,沟道内垃圾清零,公厕、垃圾台等治理难点得到有效突破,县域环境焕然一新。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从小村庄的“微更新”到全县环境的“大变样”,这场以城乡环境改善为抓手的精神文明实践,不仅带来了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更让文明成为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未来,延长县将继续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推进环境整治工作,让群众在优美的城乡环境中收获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