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时代语境下,构建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育人体系,已成为思政课创新的关键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深刻指明思想政治教育需立足中国实际、紧扣时代脉搏的实践属性。如何将丰富多样的区域人文资源有效转化为思政育人要素,是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关键性课题。人文经济学以其关注经济活动的人文价值内涵,聚焦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性的解题思路,引领思政课实践教学开辟出新路径。
注入发展动能,赋能思政课程改革。人文经济学聚焦经济活动中的人文价值,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供新的思路。将人文经济学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立足于人文与经济交融共进的辩证视角,深入解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内在平衡逻辑,探讨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市场规律与道德伦理的辩证关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等思政理论,转化为评价经济现象的价值标尺。这种教学创新使抽象理论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实践逻辑,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更能提升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能力的跨越,推动思想道德修养、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协同提升。在教学实践层面,教师充分挖掘本土人文经济学案例资源,精心组织案例研讨、深度访谈与实地调研等沉浸式学习活动。这种多维互动模式显著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既极大丰富了教学素材的厚度,也促使教师持续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与实效性,为思政课程改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激活价值动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在此战略框架下,人文经济学与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提升思政引领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之一。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经济学,不仅能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帮助他们洞察经济社会运行背后的人文逻辑,更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因素价值权重,将思政教育所倡导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深度融合。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项目调研、方案设计等环节,学生运用人文经济学思维,剖析经济现象背后的文化动因、伦理基础和价值导向,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种融合创新为思政教育注入了强大的价值动能,也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引擎。
建构育人场域,提升实践参与深广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人文经济学视角下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需构建案例解析、场景体验、成果转化的递进式育人模式。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和启发价值的现实案例,指导学生运用人文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发展理念、社会责任意识,深入探讨案例蕴含的经济效益逻辑与人文道德诉求之间的张力与平衡。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明晰思政理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建立起牢固的理论联系实际思维框架。其次,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精心设计沉浸式育人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共鸣,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最后,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等真实场域进行实践体验,鼓励他们将思政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动实践行为转化为实际成果。
提升教师能力,驱动复合型发展转型。构建人文经济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需以教师能力提升为支点,通过深入学习课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强化资源整合三维进阶路径,实现价值引领与创新能力的共同发展。首先,教师需深入钻研思政课程标准与教材,将人文经济学内容融入思政教学体系,密切关注如数字时代人文伦理等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向、新挑战,使思政教育始终与现实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经济知识学习中筑牢思想根基。其次,教师应主动拓展知识边界,系统学习文化学、经济学、中国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知识,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指导中,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帮助学生处理调研数据,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实践成果,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更好地适应人文经济学视野下思政实践教学的需求。最后,教师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与企业、社区、科研机构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深入一线,给予全程指导,提供专业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筑牢实践根基,保障教学可持续发展。构建人文经济学视域下思政课实践基地的创新发展路径,需要以协同共建为组织根基、资源投入为运行支撑、质量管控为发展闭环,打造可持续的育人生态系统。首先,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凝聚育人合力。应构建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多方深度协同的实践基地建设共同体,打造“以文聚力”“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润城”等主题研学线路。各方需立足当地独特人文经济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其次,夯实基础资源保障,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地设施建设维护与教学活动开展。最后,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与反馈激励机制,定期对实践基地运行效果和学生实践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对优秀基地和创新项目给予表彰激励,对问题及时诊断改进,持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杨晶,苏州城市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罗筱,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列宁关于增强党的历史主动的思想及其时代价值”(23BKS02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