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温巧莉 徐志全 记者 刘晶)10月的吴起,冷风携雨掠过田畴,长城镇双湾涧村的樱桃智慧大棚内却暖意融融。
村民韩金成盯着手机屏幕,看着“ 棚内湿度达标,滴灌系统自动关闭”的提示,脸上满是笑意:“有了这‘数字管家’,种樱桃再也不用‘看天吃饭’,省力还高产。”
放在以前,韩金成每天天不亮就得往大棚跑,凭感觉掀棉被、开水阀,忙得脚不沾地还总提心吊胆。“ 就怕夜里温度降了没察觉,果子冻着;又怕浇水多了烂根,一年辛苦全白费。”
如今,大棚里藏着不少“小秘密”:一个个传感器像敏锐的“神经末梢”,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光照强度全能实时捕捉。这些数据汇总到云端“大脑”,不用人操心,卷膜机、补光设备就会自动干活。
“现在我在家躺着都能管棚,果子长得又大又甜,产量还高了不少。”韩金成的话里满是欢喜。
小大棚里的大变化,藏着吴起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大文章。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落脚点,这片土地正借着“数字东风”换新颜。
曾经,山里信号弱、网速慢,村民想查个农技知识都费劲。如今再看:9个镇街实现5G全覆盖,91个行政村通了双千兆光纤,曾经的“信息洼地”架起了信息“天路”;县、镇、村三级物流网连起山里山外,“快递进村、山货出山”成了日常;“吴快办”、远程踏勘等服务上线,社保缴费、参保登记等100多项业务,手机点一点就能办,再也不用跑断腿。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吴起县实打实的投入。县委、县政府把数字乡村建设当成重要工程,列清单、组专班,一口气投了2亿元,还培养了上百名“数据惠民服务员”,手把手教村民用技术。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720座智慧大棚、12个智慧果园,传统农业彻底告别了“看天吃饭”的日子。
“以前觉得数字技术离咱农民远,现在才知道,这玩意儿能帮咱多赚钱、少受累!”韩金成一边给棚里的樱桃树拍照,一边要把长势发给县里的农技专家。手机镜头里,颗颗樱桃缀满枝头,透着丰收的盼头。
接下来,吴起县还要把数字乡村纳入“十五五”规划,推进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靠着更实的组织保障、更足的政策支持、更多的人才力量,这片红色土地要探索更多数字乡村的新玩法、新业态,努力打造出有吴起特色的数字乡村样板。
风拂过智慧大棚,卷起一层暖意。云端的“数字动能”正源源不断注入乡土,推着吴起的乡村振兴,朝着更美的方向快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