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3日
颗颗“秦脆”甜万家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吴龙迪
    ● 辛华平夫妻采摘苹果    通讯员 吴龙迪 摄

  清晨,薄雾散尽,阳光漫过富县牛武镇的山梁,落在八条硷村傲子塔组的公路边。
  辛华平站在果园里,看着满枝红彤彤的果子,笑得合不拢嘴:“得赶紧把这‘秦脆’摘下来,客商还等着看样品呢!”
  辛华平是当地的老果农,种了20多年苹果。可就在几年前,他家这片果园,还是另一番模样——枝条杂乱得像乱麻,腐烂病到处都是,结出的果子又小又丑,客商瞥一眼就走。
  “果子卖不上价,一年忙到头就挣那点辛苦钱,遇上天灾,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辛华平摸着树干,想起从前的日子,语气里满是无奈。
  这样的困境,不是辛华平一家的难题。1998年后,富县大面积种苹果,“红果果”让不少果农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可时间一长,全县37.4万亩果园里,不少果树“老了”——品种落后、树体衰败,加上消费者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富县苹果的“好日子”渐渐没了底气。
  果农盼着好收成,产业就得找新出路。
  “要变,就得靠科技。”富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局长赵长江说。县里盯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秦脆”苹果——集富士的耐储和蜜脆的香甜于一身,还早结果、抗病虫害。配套的矮化种植技术,更是能抗旱抗寒,解决了老果园的大难题。
  可新品种刚推广时,果农们心里都犯嘀咕:“这‘秦脆’真靠谱?”“矮化种树能结好果?”
  为了让大家放心,富县在交道塬、羊泉塬等主产乡镇建了矮化密植示范园,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了“田间地头的实景”。果农们走进示范园,看着整整齐齐的果树、枝头上挂满的大果,尝一口“秦脆”——皮薄、渣少、汁水足,心里的疑虑悄悄散了。
  “你瞅这果子,圆溜溜、个头大,条纹红多均匀,按农技专家说的,就是‘好看、好吃、好管、好卖’。”辛华平举起一颗“秦脆”,止不住地夸,“我都后悔没大面积种,不然今年村里卖得最好的准是我家。”
  科技好不好,市场最有发言权。普通红富士品相好的每斤才卖3.5~4元,“秦脆”却能卖到十几元一斤。而且新式果园防灾设施全,应对天气变化、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比老果园强多了。
  如今,富县正按着“果农示范、整村突破、整镇推进、辐射全县”的路子,逐步铺开“秦脆”种植。县里还同步给果农做公益性技术指导、争取惠农贷款,陪着大家一起闯。计划5年内,让“秦脆”种满10万亩,产值占全县苹果总产值的30%以上,让它成为富县苹果的新名片。
  “华平,明年我也想种‘秦脆’,你可得教教我。”路过的果农朝着辛华平喊道。
  “没问题。跟着科技走,准能有好收成。”辛华平大声应着。